朱胜非的宋史记载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为东道副总管,权应天府,金人攻城,胜非逃去。会韩世忠部将杨进破敌,胜非复还视事。逾年,诣济州谓康王言,南京为艺祖兴王之地,请幸之以图大计。王即位南京。
建炎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凭败鼓草制,辞气严重如平时。上疏言:“仁义者,天下之大柄,中国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苟失其柄,则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好,百有余年,一旦乘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计,是中国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
二年,除尚书右丞。时宰执荫补多滥,胜非奏:“旧制,宰执子弟例不堂除,只就铨注,罢政不以罪,然后推恩。赵普子弟皆作武臣,普再相,长子授庄宅使;范纯仁再相,子正平有文行,竟死选调;章惇子援及持皆高科,并为州县、幕职、监当。惟夏竦子安期累作边帅,授待制、直学士,王安石荐子雱为崇政殿说书,除待制。然安期犹有才干,雱犹有学问。至蔡京子六人、孙四人,郑居中、刘正夫子各二人,余深、王黼、白时中、蔡卞、邓洵仁洵武子各一人,并列从班。宣和末,谏官疏谓:‘尚从竹马之游,已造荷囊之列。’今不可以不戒。”迁中书侍郎。
三年,上自镇江南幸,留胜非经理。未几,命为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故事,命相进三官,胜非特迁五官。会王渊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内侍复用事恣横,诸将不悦。于是苗傅、刘正彦与其徒王钧甫、马柔吉、王世修谋,诬渊结宦官谋反。正彦手斩渊,分捕中官,皆杀之,拥兵至行宫门外。胜非趋楼上,诘专杀之由。上亲御楼抚谕,傅、正彦语颇不逊,胜非乃从皇太后出谕旨。傅等请高宗避位,太后抱皇子听政,太后不可。傅顾胜非曰:“今日正须大臣果决,相公何无一言耶?”胜非还告上曰:“王钧甫乃傅等腹心,适语臣云:‘二将忠有余,而学不足。’此语可为后图之绪。”于是太后垂帘,高宗退居显忠寺,号睿圣宫。胜非因请降赦以安傅等。又奏:“母后垂帘,须二臣同对,此承平故事。今日事机有须密奏者,乞许臣僚独对,而日引傅徒二人上殿,以弭其疑。”太后语上曰:“赖相此人,若汪、黄在位,事已狼籍矣。”
王钧甫见胜非,胜非问:“前言二将学不足,如何?”钧甫曰:“如刘将手杀王渊,军中亦非之。”胜非因以言撼之曰:“上皇待燕士如骨肉,那无一人效力者乎?人言燕、赵多奇士,徒虚语耳。”钧甫曰:“不可谓燕无人。”胜非曰:“君与马参议皆燕中名人,尝献策灭契丹者。今金人所任,多契丹旧人,若渡江,祸首及君矣。盍早为朝廷协力乎!”钧甫唯唯。王世修来见,胜非谕之曰:“国家艰难,若等立功之秋也。诚能奋身立事,从官岂难得乎。”世修喜,时往来道军中情实。擢世修为工部侍郎。
傅、正彦乞改年号及移跸建康,胜非以白太后,因议恐尽废其请,则仓卒变生,乃改元明受。以诏示世修曰:“已从若请矣。”傅等欲挟上幸徽、越,胜非谕之以祸福而止。傅闻韩世忠起兵,取其妻子为质。胜非绐傅曰:“今当启太后召二人慰抚,使报知平江,诸君益安。”傅许诺。胜非喜曰:“二凶真无能为也。”诸将将至,傅等惧,胜非因谓之曰:“勤王之师未进者,使是间自反正耳。不然,下诏率百官六军请上还宫,公等置身何地乎?”即召学士李邴、张守作百官章及太后手诏。
四月朔,胜非率百官诣睿圣宫,亲掖上乘马还宫。苗傅请以王世修为参议,胜非曰:“世修已为从官,岂可复从军?”上既复辟,胜非曰:“臣昔遇变,义当即死,偷生至此,欲图今日之事耳。”乃乞罢政。上问谁可代者,胜非曰:“吕颐浩、张浚。”问孰优,曰:“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年少。”胜非曰:“臣向被召,军旅钱谷悉付浚,此举浚实主之。”御史中丞张守论胜非不能预防,致贼猖獗,宜罢。不报。授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寻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
绍兴元年,马进陷江州,侍御史沈与求论九江之陷,由胜非赴镇太缓。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二年,吕颐浩荐兼侍读,又荐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给事中胡安国、侍御史江跻交章论罢之。颐浩力引其入,再除兼侍读,寻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母忧去,起复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上《吏部七司敕令格式》一百八十卷。
时员外郎江端友请营宗庙,议者非之,以为国家期于恢复,不常厥居,胜非方主和议,遂白上营宗庙于临安。徐俯罢参政,胜非荐胡松年。侍御史常同劾松年乃王黼客,胜非徙同左史。莫俦谪曲江,其家苍头奴为胜非治疽而愈,奴为俦请,得复官。姻家刘式尝言为兵官获盗,胜非不以付部用,特旨改官。会久雨,胜非累章乞免,且自论当罢者十一事。魏矼亦劾其罪,遂罢。
五年,庆诏言战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归。胜非与秦桧有隙,桧得政,胜非废居八年,卒,谥忠靖。
胜非,张邦昌友婿也。始,邦昌僭位,胜非尝械其使,及金人过江,胜非请尊礼邦昌,录其后以谢敌。苗、刘之变,保护圣躬,功居多。既去,力荐张浚。然李纲罢,胜非受黄潜善风旨草制,极言其狂妄。再相,忌赵鼎,鼎宣抚川、陕,欲重使名以制吴玠,胜非曰:“元枢出使,岂论此耶?”盖因事出鼎而轻其权。人以此少之。及著《闲居录》,亦多其私说云。
千古风流人物赵明诚扮演者是谁
千古风流人物赵明诚的扮演者是李飞
李飞,来自江苏南通的中国内陆青年演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话剧队演员
《宋史》卷二十五 本纪第二十五(2)
冬十月甲寅,命扬州浚隍修城。阅江、淮州郡水军。杨应诚还自高丽。戊午,遣刘光世讨李成。壬戌,禁江、浙闭籴。癸亥,粘罕围濮州,遣韩世忠、范琼领兵至东平、开德府,分道拒战,又命马扩援之。甲子,命孟忠厚奉隆祐太后幸杭州。杨进复叛,攻汝、洛,命翟进击于鸣皋山,翟进战死。丙子,罢吏部审量崇宁、大观以来滥赏,止令自陈。是月,刘正彦击丁进,降之。
十一月辛巳朔,提举嵩山崇福宫李纲责授单州团练副使、万安军安置。刘光世及李成战于新息县,成败走。高丽国王王楷遣其臣尹彦颐入见。金人围陕州,守臣李彦仙拒战,却之。壬辰,金人陷延安府,权知府刘选、总管马忠皆遁,通判府事魏彦明死之。癸巳,赵哲大破叶浓于建州城下,浓遁而降,复谋为变,张俊禽斩之。乙未,金人陷濮州,执守臣杨粹中,又陷开德府,守臣王棣死之。以魏行可充金国军前通问使。庚子,诣寿宁寺朝飨祖宗神主。壬寅,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祖配,大赦。金人陷相州,守臣赵不试死之。甲辰,陷德州,兵马都监赵叔皎死之。庚戌,立士庶子弟习射补官法。是月,节制陕西军马王庶为都统制曲端所拘,夺其印。四川茶马赵开罢官买卖茶,给引通商如政和法。金人犯晋宁军,守臣徐徽言拒却之,知府州折可求以城降。金人陷淄州。泾原兵马都监吴玠袭斩史斌。滨州贼盖进陷棣州,守臣姜刚之死之。京东贼李民诣行在请降,王渊歼其众,留民为将。十二月乙卯,太后至杭州,扈从统制苗傅以其军八千人驻奉国寺。庚申,金人犯东平府,京东西路制置使权邦彦弃城去,又犯济南府,守臣刘豫以城降。甲子,金人陷大名府,提点刑狱郭永骂敌不屈,死之,转运判官裴亿降。又陷袭庆府。乙丑,陷虢州。丙寅,初命修国史。己巳,以黄潜善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汪伯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颜岐门下侍郎,朱胜非中书侍郎,兵部尚书卢益同知枢密院事。辛未,金人犯青州。丁丑,特进致仕余深、金紫光禄大夫致仕薛昂并分司,进昌军、徽州居住。耿南仲再责单州别驾,唐恪追落观文殿大学士。戊寅,以礼部侍郎张浚兼御营参赞军事,教习长兵。是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
三年春正月庚辰朔,帝在扬州。以京西北路兵马钤辖翟兴为河南尹、京西北路安抚制置兼招讨使。京西贼贵仲正陷岳州。甲申,以资政殿学士路允迪签书枢密院事。丁亥,金人再陷青州,又陷潍州,焚城而去。京东安抚刘洪道入青州守之。己丑,奉安西京会圣宫累朝御容于寿宁寺。占城国入贡。趣大金通问使李邺、周望、宋彦通、吴德休等往军前。辛卯,陕州都统邵兴及金人战于潼关,败之。复虢州。乙未,杜充遣岳飞、桑仲讨其叛将张用于城南,其徒王善救之,官军败绩。庚子,张用、王善寇淮宁府,守臣冯长宁却之。诏:"百官闻警遣家属避兵,致物情动摇者,流。"丙午,粘罕陷徐州,守臣王复及子倚死之,军校赵立结乡兵为兴复计。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军溃于沭阳,其将张遇死,世忠奔盐城。金兵执淮阳守臣李宽,杀转运副使李跋,以骑兵三千取彭城,间道趣淮甸。戊申,至泗州。
二月庚戌朔,始听士民从便避兵。命刘正彦部兵卫皇子、六宫如杭州。江、淮制置使刘光世阻淮拒金人,敌未至,自溃。金人犯楚州,守臣朱琳降。辛亥,金人陷天长军。壬子,内侍邝询报金兵至,帝被甲驰幸镇江府。是日,金兵过杨子桥。癸丑,游骑至瓜洲,太常少卿季陵奉太庙神主行,金兵追之,失太祖神主。王渊请幸杭州。命留朱胜非守镇江,以吏部尚书吕颐浩为资政殿大学士、江淮制置使,都巡检使刘光世为殿前都指挥使,充行在五军制置使,驻镇江府,控扼江口。主管马军司杨惟忠节制江东军马,驻江宁府。是夕,发镇江,次吕城镇。金人入真州。甲寅,次常州。御营统制王亦谋据江宁,不克而遁。御营平寇前将军范琼自东平引兵至寿春,其部兵杀守臣邓绍密。丙辰,次平江府。丁巳,金人犯泰州,守臣曾班以城降。丁进纵兵剽掠,王渊诱诛之。戊午,次吴江县,命朱胜非节制平江府、秀州控扼军马,礼部侍郎张浚副之。又命胜非兼御营副使。留王渊守平江。以忠训郎刘俊民为阁门祗候,赍书使金军。诏录用张邦昌亲属,仍命俊民持邦昌贻金人约和书稿以行。金人陷沧州,守臣刘锡弃城走。己未,次秀州。命吕颐浩往来经制长江,以龙图阁待制、知江州陈彦文为沿江措置使。庚申,次崇德县。吕颐浩从行,即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以兵二千还屯京口。又命御营中军统制张俊以兵八千守吴江,吏部员外郎郑资之为沿江防托,监察御史林之平为沿海防托,募海舟守隘。壬戌,驻跸杭州。金人陷晋宁军,守臣徐徽言死之。癸亥,下诏罪己,求直言。令有司具舟常、润,迎济衣冠、军民家属。省仪物、膳羞,出宫人之无职掌者。乙丑,降德音;赦杂犯死罪以下囚,放还士大夫被窜斥者,惟李纲罪在不赦,更不放还。盖用黄潜善计,罪纲以谢金人。置江宁府榷货务都茶场。丁卯,百官入见,应迪功郎以上并赴朝参。戊辰,出米十万斛,即杭、秀、常、湖州、平江府损直以粜,济东北流寓之人。金人焚扬州。己巳,用御史中丞张澄言,罢黄潜善、汪伯彦,以户部尚书叶梦得为尚书左丞,澄为右丞。庚午,诏平江、镇江府、常、湖、杭、越州,具寓居京朝官已上姓名以备简拔。分命浙西监司等官,募土豪守千秋、垂脚、襄阳诸岭,以扼宣、常诸州险要。金人去扬州。辛未,诏御营使司唯掌行在五军,凡边防经制并归三省、枢密。金人过高邮军,守臣赵士瑗弃城走。溃兵宋进犯泰州,守臣曾班遁。壬申,罢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吕颐浩遣将陈彦渡江袭金余兵,复扬州。癸酉,靳赛犯通州。韩世忠小校李在叛据高邮。甲戌,黄潜善、汪伯彦并落职。乙亥,召朱胜非赴行在,留张浚驻平江。赠陈东、欧阳澈承事郎,官有服亲一人,恤其家。召马伸赴行在,卒,赠直龙图阁。丙子,诏士民直言时政得失。是月,以王庶为陕西节制使、知京兆府,节制司都统制曲端为鄜延经略使、知延安府。张用据确山,号"张莽荡"。
三月己卯朔,日中有黑子。庚辰,以朱胜非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辛巳,叶梦得罢,以卢益为尚书左丞,未拜,复罢为资政殿学士。御营都统制王渊同签书枢密院事,吕颐浩为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知江宁府。壬午,诏王渊免进呈书押本院文字。扈从统制苗傅忿王渊骤得君,刘正彦怨招降剧盗而赏薄。帝在扬州,阉宦用事恣横,诸将多疾之。癸未,傅、正彦等叛,勒兵向阙,杀王渊及内侍康履以下百余人。帝登楼,以傅为庆远军承宣使、御营使司增统制,正彦渭州观察使、副都统制。傅等迫帝逊位于皇子魏国公,请隆祐太后垂帘同听政。是夕,帝移御显宁寺。甲申,尊帝为睿圣仁孝皇帝,以显宁寺为睿圣宫,大赦。以张澄兼中书侍郎,韩世忠为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前军统制张俊为秦凤副总管,分其众隶诸军。丁亥,以东京留守杜充为资政殿大学士、节制京东西路。殿前副都指挥使、东京副留守郭仲荀进昭化军节度使。分窜内侍蓝珪、高邈、张去为、张旦、曾择、陈永锡于岭南诸州。择已行,傅追还,杀之。吕颐浩至江宁。戊子,以端明殿学士王孝迪为中书侍郎、卢益为尚书左丞。张俊部众八千至平江,张浚谕以决策起兵问罪,约吕颐浩、刘光世招韩世忠来会。己丑,改元明受。张浚奏乞睿圣皇帝亲总要务。庚寅,百官始朝睿圣宫,以苗傅为武当军节度使,刘正彦为武成军节度使,刘光世为太尉、淮南制置使,范琼为庆远军节度、湖北制置使,杨惟忠加少保,张浚为礼部尚书,及吕颐浩并赴行在。傅等以御营中军统制吴湛主管步军司;黄潜善、汪伯彦并分司,衡、永州居住;王孝迪、卢益为大金国信使;进士黄大本、吴时敏为先期告请使。置行在都茶场。吕颐浩奏请睿圣皇帝复大位。金人陷鄜州。癸巳,张浚命节制司参议官辛道宗措置海舶,遣布衣冯轓持书说傅、正彦。甲午,有司请尊太后为太皇太后,不许。吕颐浩率勤王兵万人发江宁。乙未,再贬黄潜善镇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刘光世部兵会吕颐浩于丹阳。丙申,韩世忠自盐城收散卒至平江,张俊假兵二千。戊戌,赴行在。辛丑,傅等以世忠为定国军节度使张俊为武宁军节度使、知凤翔府,张浚责黄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俊等皆不受。傅等遣军驻临平,拒勤王兵。壬寅,日中黑子没。卢益罢。吕颐浩至平江。水贼邵青入泗州。癸卯,太后诏:睿圣皇帝宜称皇太弟、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皇帝称皇太侄、监国。赐傅、正彦铁券。吕颐浩、张浚传檄中外讨傅、正彦,执黄大本下狱。乙巳,太后降旨睿圣皇帝处分兵马重事。张俊率兵发平江,刘光世继之。丙午,张浚同知枢密院事,翰林学士李邴、御史中丞郑瑴并同签书枢密院事。吕颐浩、张浚发平江。丁未,次吴江,奏乞建炎皇帝还即尊位。朱胜非召傅、正彦至都堂议复辟,傅等遂朝睿圣宫。金人陷京东诸郡,刘洪道弃青州去。挞懒以刘豫知东平府、节制河南州郡。赵立复徐州。
夏四月戊申朔,太后下诏还政,皇帝复大位。帝还宫,与太后御前殿垂帘,诏尊太后为隆祐皇太后。己酉,诏访求太祖神主。以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副之。庚戌,复纪年建炎。命张浚知枢密院事,苗傅、刘正彦并检校少保。吕颐浩、张浚军次临平,苗翊、马柔吉拒战不胜,傅、正彦引兵二千夜遁。辛亥,皇太后撤帘。吕颐浩等入见。傅犯富阳、新城二县,遣统制王德、乔仲福追击之。癸未,朱胜非、颜岐、王孝迪、张澄、路允迪俱罢。以吕颐浩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邴尚书右丞,郑瑴签书枢密院事。甲寅,以刘光世为太尉、御营副使,韩世忠为武胜军节度使、御前左军都统制,张俊为镇西军节度使、御前右军都统制,勤王所僚属将佐进官有差。主管殿前司王元、左言并责官,英、贺州安置。枢密都承旨马瑗停官、永州居住。吏部员外郎范仲熊、浙西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时希孟并除名,柳州、吉阳军编管。斩中军统制吴湛、工部侍郎王世修于市。赠王渊开府仪同三司。乙卯,大赦。举行仁宗法度,应嘉祐条制与今不同者,自官制役法外,赏格从重,条约从宽。罢上供不急之物。元祐石刻党人官职、恩数追复未尽者,令其家自陈。许中外直言。丁巳,禁内侍交通主兵官及馈遗假贷、借役禁兵、干预朝政。庚申,诏尚书左右仆射并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省尚书左、右丞。以李邴参知政事。诏行在职事官各举所知,并省馆学、寺监等官。苗傅犯衢州。癸亥,以给事中周望为江、浙制置使。丁卯,帝发杭州,留郑瑴卫皇太后,以韩世忠为江、浙制置使,及刘光世追讨傅、正彦。己巳,诏:傅、正彦、苗瑀、苗翊、张逵不赦,余党并原。壬申,立子魏国公旉为皇太子。赦傅党王钧甫、马柔吉罪,许其自归。丙子,范琼自光、蕲引兵屯洪州。是月,刘文舜寇濠州。西北贼薛庆袭据高邮军。
五月戊寅朔,帝次常州,以张浚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北路隶之,听便宜黜陟。庚辰,苗傅统领官张翼斩王钧甫、马柔吉降。辛巳,次镇江府,遣祭张悫、陈东墓,诏恤其家。癸未,以翰林学士滕康同签书枢密院事。乙酉,至江宁府,驻跸神霄宫,改府名建康。起复朝散郎洪皓为大金通问使。丁亥,以徽猷阁直学士陈彦文提领水军,措置江、浙防托。召蓝珪等速还朝。己丑,韩世忠追讨傅、正彦于浦城县,获正彦,傅遁走。张浚抚谕薛庆于高邮,为庆所留。乙未,浚罢。以御营前军统制王为淮南招抚使。己亥,复置中书门下省检正官,省左、右司郎中二员。苗傅裨将江池杀苗翊,降于周望。傅走建阳县,土豪詹标执之以献。辛丑,张浚还自高邮。复命知枢密院事。是月,翟兴击杀杨进余党,复推其徒刘可拒官军。
六月戊申朔,以东京留守杜充引兵赴行在,命兼宣抚处置副使,节制淮南、京东西路。己酉,以久雨,召郎官已上言阙政,吕颐浩请令实封以闻。遂用司勋员外郎赵鼎言,罢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庭,以司马光配。王善攻淮宁府不克,转寇宿州,统领王冠战败之。甲寅,罢赏功司。乙卯,命恤死事者家,且录其后。升浙西安抚使康允之为制置使。丙辰,刘光世招安苗傅将韩隽。戊午,命江、浙、淮南引塘泺、开畎浍,以阻金兵。庚申,皇太后至建康府。辛酉,以久阴,下诏以四失罪己:一曰昧经邦之大略,二曰昧戡难之远图,三曰无绥人之德,四曰失驭臣之柄。仍榜朝堂,遍谕天下,使知朕悔过之意。以带御器械李质权同主管殿前司。乙丑,以建康府路安抚使连南夫兼建康府、宣、徽、太平等州制置使。丁卯,右司谏袁植请诛黄潜善及失守者权邦彦等九人。诏:"朕方念咎责己,岂可尽以过失归于臣下?"遂罢植知池州,以赵鼎为右司谏。癸酉,置枢密院检详官。以右司郎中刘宁止为沿江措置副使。甲戌,移御行宫。乙亥,诏谕中外:"以迫近防秋,请太后率宗室迎奉神主如江表,百司庶府非军旅之事者,并令从行。朕与辅臣宿将备御寇敌,应接中原。官吏民士家属南去者,有司毋禁。"金人陷磁州。是夏,贼贵仲正降。
《宋史》卷三百六十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3)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和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知枢密院张浚荐之,除司勋郎官。上幸建康,诏条具防秋事宜,鼎言:"宜以六宫所止为行宫,车驾所止为行在,择精兵以备仪卫,其余兵将分布江、淮,使敌莫测巡幸之定所。"上纳之。
久雨,诏求阙政。鼎言:"自熙宁间王安石用事,变祖宗之法,而民始病。假辟国之谋,造生边患;兴理财之政,穷困民力;设虚无之学,败坏人才。至崇宁初,蔡京托绍述之名,尽祖安石之政。凡今日之患始于安石,成于蔡京。今安石犹配享庙廷,而京之党未除,时政之阙无大于此。"上为罢安石配享。擢右司谏,旋迁殿中侍御史。
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北兵至江上,上幸会稽,召台谏议去留,鼎陈战、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请督王〈王燮〉进军宣州,周望分军出广德,刘光世渡江驻蕲、黄,为邀击之计。又言:"经营中原当自关中始,经营关中当自蜀始,欲幸蜀当自荆、襄始。吴、越介在一隅,非进取中原之地。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湘,而下瞰京、洛,三国所必争,宜以公安为行阙,而屯重兵于襄阳,运江、浙之粟以资川、陕之兵,经营大业,计无出此。"
韩世忠败金人于黄天荡,宰相吕颐浩请上幸浙西,下诏亲征,鼎以为不可轻举。颐浩恶其异己,改鼎翰林学士,鼎不拜,改吏部尚书,又不拜,言:"陛下有听纳之诚,而宰相陈拒谏之说;陛下有眷待台臣之意,而宰相挟挫沮言官之威。"坚卧不出,疏颐浩过失凡千言。上罢颐浩,诏鼎复为中丞,谓鼎曰:"朕每闻前朝忠谏之臣,恨不之识,今于卿见之。"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金人攻楚州,鼎奏遣张俊往援之。俊不行,山阳遂陷,金人留淮上,范宗尹奏敌未必能再渡,鼎曰:"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三省常以敌退为陛下援人才、修政事,密院常虞敌至为陛下申军律、治甲兵,即两得之。"上曰:"卿等如此,朕复何忧。"鼎以楚州之失,上章丐去。会辛企宗除节度使,鼎言企宗非军功,忤旨,出奉祠,除知平江府,寻改知建康,又移知洪州。
京西招抚使李横欲用兵复东京,鼎言:"横乌合之众,不能当敌,恐遂失襄阳。"已而横战不利走,襄阳竟陷。召拜参知政事。宰相朱胜非言:"襄阳国之上流,不可不急取。"上问:"岳飞可使否?"鼎曰:"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签枢徐俯不以为然。飞出师竟复襄阳。
鼎乞令韩世忠屯泗上,刘光世出陈、蔡。光世请入奏,俯欲许之,鼎不可。伪齐宿迁令来归,俯欲斩送刘豫,鼎复争之。俯积不能平,乃求去。朱胜非兼知枢密院,言者谓当国者不知兵,乞令参政通知。由是为胜非所忌。除鼎知枢密院、川陕宣抚使,鼎辞以非才。上曰:"四川全盛半天下之地,尽以付卿,黜陟专之可也。"时吴玠为宣抚副使,鼎奏言:"臣与玠同事,或节制之耶?"上乃改鼎都督川、陕诸军事。
鼎所条奏,胜非多沮抑之。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万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时刘豫子麟与金人合兵大入,举朝震恐。鼎论战御之计,诸将各异议,独张俊以为当进讨,鼎是其言。有劝上他幸者,鼎曰:"战而不捷,去未晚也。"上亦曰:"朕当亲总六师,临江决战。"鼎喜曰:"累年退怯,敌志益骄,今圣断亲征,成功可必。"于是诏张俊以所部援韩世忠,而命刘光世移军建康,且促世忠进兵。世忠至扬州,大破金人于大仪镇。方警报交驰,刘光世遣人讽鼎曰:"相公自入蜀,何事为他人任患。"世忠亦谓人曰:"赵丞相真敢为者。"鼎闻之,恐上意中变,乘间言:"陛下养兵十年,用之正在今日。若少加退沮,即人心涣散,长江之险不可复恃矣。"及捷音日至,车驾至平江,下诏声逆豫之罪,欲自将渡江决战。鼎曰:"敌之远来,利于速战,遽与争锋,非策也。且豫犹遣其子,岂可烦至尊耶?"帝为止不行。未几,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自江上还,云北兵大集,然后知鼎之有先见也。
张浚久废,鼎言浚可大任,乃召除知枢密院,命浚往江上视师。时敌兵久驻淮南,知南兵有备,渐谋北归。鼎曰:"金人无能为矣。"命诸将邀诸淮,连败之,金人遁去。上谓鼎曰:"近将士致勇争先,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鼎谢曰:"皆出圣断,臣何力之有焉。"或问鼎曰:"金人倾国来攻,众皆汹惧,公独言不足畏,何耶?"鼎曰:"敌众虽盛,然以豫邀而来,非其本心,战必不力,以是知其不足畏也。"上尝语张浚曰:"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鼎奏金人遁归,尤当博采群言,为善后之计。于是诏吕颐浩等议攻战备御、措置绥怀之方。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胜非言:"《神宗史》增多王安石《日录》,《哲宗史》经京、卞之手,议论多不正,命官删修,诚足以彰二帝盛美。"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又以御书《尚书》一帙赐之,曰:"《书》所载君臣相戒饬之言,所以赐卿,欲共由斯道。"鼎上疏谢。
刘豫遣子麟、猊分路入寇,时张浚屯盱眙,杨沂中屯泗,韩世忠屯楚,岳飞驻鄂,刘光世驻庐,沿江上下无兵,上与鼎以为忧。鼎移书浚,欲令俊与沂中合兵剿敌。光世乞舍庐还太平,又乞退保采石,鼎奏曰:"豫逆贼也,官军与豫战而不能胜,或更退守,何以立国?今贼已渡淮,当亟遣张俊合光世之军尽扫淮南之寇,然后议去留。"上善其策,诏二将进兵。俊军至藕塘与猊战,大破之。鼎命沂中趋合肥以会光世,光世已弃庐回江北。浚以书告鼎,鼎白上诏浚:有不用命者,听以军法从事。光世大骇,复进至肥河与麟战,破之。麟、猊拔栅遁去。
浚在江上,尝遣其属吕祉入奏事,所言夸大,鼎每抑之。上谓鼎曰:"他日张浚与卿不和,必吕祉也。"后浚因论事,语意微侵鼎,鼎言:"臣初与浚如兄弟,因吕祉离间,遂尔睽异。今浚成功,当使展尽底蕴,浚当留,臣当去。"上曰:"俟浚归议之。"浚尝奏乞幸建康,而鼎与折彦质请回跸临安。暨浚还,乞乘胜攻河南,且罢刘光世军政。鼎言:"擒豫固易耳,然得河南,能保金人不内侵乎?光世累世为将,无故而罢之,恐人心不安。"浚滋不悦。鼎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
七年,上幸建康,罢刘光世,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副之,并听参谋、兵部尚书吕祉节度制。琼与德有宿怨,诉于祉,不得直,执祉以全军降伪齐。浚引咎去位,乃以万寿观使兼侍读召鼎,入对,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四官。上言:"淮西之报初至,执政奏事皆失措,惟朕不为动。"鼎曰:"今见诸将,尤须静以待之,不然益增其骄蹇之心。"台谏交论淮西无备,鼎曰:"行朝拥兵十万,敌骑直来,自足抗之,设有他虞,鼎身任其责。"淮西迄无惊。
《宋史》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宋史》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李纲见而奇之,相倡和,为忘年交。居父丧,哀毁逾礼,芝产其庐。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时东南贡花石纲,肃作诗十一章,言守令搜求扰民,用事者见之,屏出学。
钦宗嗣位,召对便殿,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僣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
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人,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
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肃言:"叛臣之上者,其恶有五:诸侍从而为执政者,王时雍、徐秉哲、吴开、吕好问、莫俦、李回是也;诸庶官及宫观而起为侍从者,胡思、朱宗、周懿文、卢襄、李擢、范宗尹是也;撰劝进文与赦书者,颜博文、王绍是也;朝臣之为事务官者,私结十友讲册立邦昌之仪者是也;因张邦昌改名者,何昌言改为善言、其弟昌辰改为知辰是也。乞置之岭外。所谓叛臣之次者,其恶有三:诸执政、侍从、台谏称臣于伪庭,执政冯澥、曹辅是也,侍从者已行遣,独李会尚为中书舍人,台谏中有为金人根括而被杖,一以病得免者,其余无不在伪楚之庭;以庶官而升擢者,不可胜数,乞委留守司按籍考之,则无有遗者;愿为奉使者,黎确、李健、陈戬是也,乞于远小处编管。若夫庶官在位供职不废者,但苟禄而已,乞赦其罪而录其名,不复用为台谏、侍从。"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
范讷留守东京,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开封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若夫先假指挥径徙江湖者,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因入对,言:"外夷之巧在文书简,简故速;中国之患在文书烦,烦故迟。"上曰:"正此讨论,故并三省尽依祖宗法。"及建局讨论祖宗官制,两月不见施行,肃言:"太祖、太宗之时,法严而令速,事简而官清,未尝旁搜曲引以稽赏罚,故能以十万精兵混一六合。自时厥后,群臣无可议者,今日献一策,明日献一言,烦冗琐碎,惟恐不备,此文书所以益烦,而政事所以益缓也。今兵戈未息,岂可揖逊进退,尚循无事之时?欲乞限以旬日,期于必至,庶几法严事简,赏罚之权不至濡滞。"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李邴,字汉老,济州任城县人。中崇宁五年进士第,累官为起居舍人,试中书舍人。北方用兵,酬功第赏,日数十百,邴辞命无留难。除给事中、同修国史兼直学士院,迁翰林学士。尝与禁中曲宴,徽宗命赋诗,高丽使入贡,邴为馆伴,徽宗遣中使持示,使者请传录以归。未几,坐言者罢,提举南京鸿庆宫。
钦宗即位,除徽猷阁待制、知越州。久之,再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复徽猷阁待制。逾岁,召为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苗傅、刘正彦迫上逊位,上顾邴草诏,邴请得御札而后敢作。朱胜非请降诏赦,邴就都堂草之。除翰林学士。初,邴见苗傅,面谕以逆顺祸福之理,且密劝殿帅王元俾以禁旅击贼,元唯唯不能用,即诣政事堂白朱胜非,适正彦及其党王世修在焉,又以大义责之,人为之危,邴不顾也。时御史中丞郑瑴又抗疏言睿圣皇帝不当改号,于是邴、瑴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邴与张守分草百官章奏,三奏三答,及太后手诏与复辟赦文,一日而具。
四月,拜尚书右丞,未几,改参知政事。上巡江宁,太后六宫往豫章,命邴为资政殿学士、权知行台三省枢密院事。以与吕颐浩论不合,乞罢,遂以本职提举杭州洞霄宫。未阅月,起知平江府。会兄邺失守越州,坐累落职。明年,即引赦复之,又升资政殿学士。
绍兴五年,诏问宰执方略,邴条上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事。
战阵之利五,曰出轻兵、务远略、储将帅、责成功、重赏格,大略谓:"关陕为进取之地,淮南为保固之地。关陕虽利于进取,然不用师于京东以牵制其势,则彼得一力以拒我。今大将统兵者数人,皆所恃以为根本,万一失利,将不可复用。偏裨中如牛皋、王进、杨珪、史康民皆京东土人,知地险易,可各配以部曲三五千人,或出淮阳,或出徐、泗,彼将奔命之不暇,此不动而分陕西重兵之一端也。关陕今虽有二宣抚,其体尚轻,非遣大臣不可。吕颐浩气节高亮,李纲识量宏远,威名素著,愿择其一而用之,必有以报陛下。"又言:"陛下即位之初,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威名隐然为大将,今又有吴玠、岳飞者出矣。愿诏大将,于所部举智谋忠勇可以驭众统师各两三人,朝廷籍记。遇有事宜,使当一队,毋隶大将,则诸人竞奋才智,皆飞、玠之俦矣。大将爵位已崇,难相统一,自今用兵,第可授以成算,使自为战而已,慎勿遣重臣临之,以轻其权而分其功。今却敌退师之后,必论功行赏,愿因此诏有司预定赏格,谓如得城邑及近上首领之类,自一命至节度使,皆差次使足相当。"
所谓守备之宜有五,曰固根本、习舟师、防他道、讲遗策、列长戍,大略谓:"江、浙为今日根本,欲保守则失进取之利,欲进取则虑根本之伤。古之名将,内必屯田以自足,外必因粮于敌。诚能得以功名自任如祖逖者,举淮南而付之,使自为进取,而不至虚内以事外。臣闻朝廷下福建造海船七百只,必如期而办,乞仿古制,建伏波、下濑、楼船之官,以教习水战,俾近上将佐领之,自成一军,而专隶于朝廷。无事则散之缘江州郡,缓急则聚而用之。臣度敌人他年入寇,惩创今日之败,必先以一军来自淮甸,为筑室反耕之计,以缀我师。然后由登、莱泛海窥吴、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窥江、池,以出吾右,一处不支则大事去矣。愿预讲左支右吾之策。夫兵之形无穷,愿诏临江守臣,凡可设奇以误敌者,如吴人疑城之类,皆预为措画。今长江之险,绵数千里,守备非一,苟制得其要,则用力少而见功多。愿差次其最紧处,屯军若干人,一将领之,听其郡守节制,次紧稍缓处差降焉,有事则以大将兼统之。既久则谙熟风土,缓急可用,与旋发之师不侔矣。"
所谓措画之方有五,曰亲大阅、补禁卫、讲军制、订使事、降敕榜,大略谓:"因秋冬之交,辟广场,会诸将,取士卒才艺绝特者而爵赏之。建炎以来,禁卫单寡,乃藉五军以为重,臣常寒心。愿择忠实严重之将以为殿帅,稍补禁卫之阙,使隐然自成一军,则其驭诸将也,若臂之使指矣。今诸郡厢禁冗占私役者,大郡二三千人,小郡亦数百人。臣愿讲求,除郡守兵将官自禁军给事外,余兼从衣粮使自僦人以役。大抵杀厢军三分之二,而以其衣粮之数尽募禁军。金人自用兵以来,未尝不以和好为言,此决不可恃。然二圣在彼,不可遂已,姑以余力行之耳。臣谓宜专命一官,如古所谓行人者,或止左右司领之,当遣使人,举成法而授之,庶免临时斟酌之劳,而朝廷得以专意治兵矣。刘豫僣叛,理必灭之,谓宜降敕榜,明著豫僣逆之罪,晓谕江北士民,此亦兵家所谓伐谋伐交者。"
所谓绥怀之略有五,曰宣德意、先振恤,通关津、选材能、务宽贷,大略谓:"山东大姓结为山砦以自保,今虽累年,势必有未下者。愿募有心力之人,密往诏谕。应淮北遗民来归者,令淮南州郡给以行由,差船津济,量差地分人护送,毋得邀阻。有官人先次注授差遣,无官而贫乏者,令沿江州郡以官舍居之,仍量给钱米三两月,其能自营为生乃止。内有才智可用之人,随宜任使,勿但縻以爵秩而已。凡诸将行师入境,敢抗拒者,固在剿戮。其有善良、老弱之人,皆从宽贷,使之有更生之望。"不报。
邴闲居十有七年,薨于泉州,年六十二,谥文敏。有《草堂集》一百卷。
滕康,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又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尚书工部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
靖康二年,元帅府闻康习宪章,召至济州。康率群臣劝进,除太常少卿,使定登极礼仪。凡告天及肆赦之文,皆康为之,辞意激切,闻者感动。除起居舍人、权给事中,进起居郎兼讨论祖宗法度检讨官,试中书舍人。
会显谟阁学士孟忠厚乞用父任减年迁官,康言:"忠厚,隆祐太后之侄也,太宗以来,凡母后兄弟之子无为侍从者。"武义大夫康义用登极恩,迁遥郡刺史,康又封还词头,言:"恩例迁官一等,谓于阶官上进一阶。今康义得特旨转一官,自武义大夫躐上遥郡刺史,名为迁一官,实升五等,紊法之甚也。自古召乱之源,非外戚挠法,则内侍干政,汉、唐可鉴。"凡再降旨,竟不肯行。
后军统制韩世忠以不能戢所部,坐赎金。康言:"世忠无赫赫功,祗缘捕盗微劳,遂亚节钺。今其所部卒伍至夺御器,逼谏臣于死地,乃止罚金,何以惩后?"诏降世忠一官。
知江州陈彦文用刘光世奏,录其守城功,迁龙图阁待制。康以光世所上彦文功状前后牴牾,阁而未下。宰相力主彦文趣康行词,康论不已,宰相衔之。会布衣省试卷子不合式,康以其文取之,谏官李处遁论奏,遂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杭州洞霄宫。
未几,移跸钱塘,再除中书舍人,奏曰:"去岁郊礼前日食,而日官不以闻,廷臣不以告,使陛下所以应天者未至,故逆臣敢萌不轨者,无先事之戒也。陛下即位,行再岁矣,侧怛爱民之政徒为空言,而百姓不被其恩;哀痛责躬之诏不著事实,四方不以为信。忠佞并驰,而多士解体;刑赏失当,而三军沮气。臣愿陛下取建炎初元以来所下诏书,所举政事,熟思审度,得无一二不类臣言者乎?望参稽得失而罢行之。"上再三褒谕,称其有谏臣风。除左谏议大夫。旬日间,封章屡上,遂擢翰林学士。翌日,除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建炎三年,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未几,上请太后奉神主如江西,以参知政事李邴权知三省枢密院事,康为资政殿学士,同从卫以行。邴辞疾,又命康权知,以刘珏为贰。赐康褒诏,许缀宰执班奏事。
康从卫至洪州,刘光世护江不密,金人绝而渡,康等仓卒奉太后趋虔州。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康与珏无忧国之心,至使太后涉险,为敌人追迫,责授康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未几,许自便,复左朝请大夫,提举明道宫。绍兴二年九月卒,年四十八。八年,追复龙图阁学士。有文集二十卷。
张守,字子固,常州晋陵人。家贫无书,从人假借,过目辄不忘。登崇宁元年进士第,中词学兼茂科。除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以省员罢,改宣德郎,擢为监察御史。丁内艰去。
建炎元年冬,召还,改官,赐五品服。上在维扬,粘罕将自东平历泗、淮以窥行在,宰臣汪伯彦、黄潜善以为李成余党不足畏,上召百官各言所见。叶梦得请上南巡,阻江为守,张俊亦奏敌势方张,宜且南渡。守独抗疏,上防淮渡江利害六事,又别疏言金人犯淮甸之路有四,宜择四路帅守缮兵储粟以捍御之。疏再上,又请诏大臣惟以选将治兵为急,凡不急之务,付之都司、六曹。二相滋不悦,遂建议遣守抚谕京城,守闻命即就道。
三年正月,还,奏金人必来,愿早为之图,上恻然。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金人果渡淮,上幸临安。迁御史中丞。
苗、刘既平,诏赦百官,表奏皆守与李邴分为之。守论宰相朱胜非不能思患预防,致贼猖獗,乞罢政,疏留中不出,既而胜非竟罢政。
吕颐浩初相,举行司马光之言,欲并合三省,诏侍从、台谏集议。守言光之所奏,较然可行,若更集众,徙为纷纭。既而悉无异论,竟合三省为一。
上幸建康,吕颐浩、张浚叶议将奉上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时方拜浚为宣抚处置使,身任陕、蜀,守与谏议大夫滕康皆持不可,曰:"东南今日根本也,陛下远适,则奸雄生窥伺之心。况将士多陕西人,以蜀近关陕,可图西归,自为计耳,非为陛下与国家计也。"守又陈十害,至殿庐谓康曰:"幸蜀之事,吾曹当以死争之。"上曰:"朕固以为难行。"议遂寝。
六月,久雨恒阴,吕颐浩、张浚皆谢罪求去,诏郎官以上言阙政。初,守为副端时尝上疏曰:"陛下处宫室之安,则思二帝、母后穹庐毳幕之居;享膳羞之奉,则思二帝、母后膻肉酪浆之味;服细暖之衣,则思二帝、母后穷边绝塞之寒苦;操与夺之柄,则思二帝、母后语言动作受制于人;享嫔御之适,则思二帝、母后谁为之使令;对臣下之朝,则思二帝、母后谁为之尊礼。思之又思,兢兢栗栗,圣心不倦,而天不为之助顺者,万无是理也。"至是复申前说,曰:"今罪己之诏数下,而天未悔祸,实有所未至耳。"且曰:"天时人事至此极矣,陛下睹今日之势与去年孰愈?而朝廷之措置施设,与前日未始异也。俟其如维扬之变而后言之,则虽斥逐大臣,无救于祸。汉制灾异策免三公,今任宰相者,虽有勋劳,然其器识不足以斡旋机务。愿更择文武全材、海内所共推者,亲擢而并用之。上书论事,或有切直,宜加褒擢以来言路。"
先是,守尝论吕颐浩不可独任,张浚不可西去,与上意异,乞补外。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颐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曰:"以其资浅。"鼎曰:"言事官无他过,愿陛下毋沮其气。"于是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九月,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扈从由海道至永嘉,回至会稽。
四年五月,除参知政事,守尝荐汪伯彦,沈与求劾其短,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未几,知绍兴府。寻以内祠兼侍读,守力辞,改知福州。时右司员外郎张宗臣请令福建筑城,守奏:"福州城于晋太康三年,伪闽增广至六千七百余步,国初削平已久,公私困弊,请俟他年。"遂止。寻以变易度牒钱百万余缗输之行在,助国用。
时刘豫导金人寇淮,上次平江,诸将献俘者相踵,守闻之,上疏曰:"今以献俘诚皆金人,或借诸国,则戮之可也。至如两河、山东之民,皆陛下赤子,驱迫以来,岂得已哉?且谕以恩信,贷之使归,愿留者亦听,则贼兵可不战而溃。"金人既遁,诏诸将渡江追击,守复上疏,以敌情难测,愿留刘光世控御诸渡。
上既还临安,又诏问守以攻战之利、守备之宜、绥怀之略、措置之方,守言:
明诏四事,臣以为莫急于措置,措置苟当,则余不足为陛下道矣。臣请言措置之大略,其一措置军旅,其二措置粮食。
神武中军当专卫行在,而以余军分戍三路,一军驻于淮东,一军驻于淮西,一军驻鄂、岳或荆南,择要害之处以处之。使北至关辅,西抵川、陕,血脉相通,号令相闻,有唇齿辅车之势,则自江而南可奠枕而卧也。然今之大将皆握重兵,贵极富溢,前无禄利之望,退无诛罚之忧,故朝廷之势日削,兵将之权日重。而又为大将者,万一有称病而赐罢,或卒然不讳,则所统之众将安属耶?臣谓宜拔擢麾下之将,使为统制,每将不过五千人,棋布四路,朝廷号令径达其军,分合使令悉由朝廷,可以有为也。
何谓措置军食?诸军既分屯诸路,则所患者财谷转输也。祖宗以来,每岁上供六百余万,出于东南转输,未尝以为病也。今宜举两浙之粟以饷淮东,江西之粟以饷淮西,荆湖之粟以饷鄂、岳、荆南。量所用之数,责漕臣将输,而归其余于行在,钱帛亦然,恐未至于不足也。钱粮无乏绝之患,然后戒饬诸将,不得侵扰州县,以复业之民户口多寡,为诸将殿最,岁核实而黜陟之。如是措置既定,俟至防秋,复遣大臣为之统督,使诸路之兵首尾相应,绥怀之略亦在是矣。究其本原,则在陛下内修德而外修政耳。
闽自范汝为之扰,公私赤立,守在镇四年,抚绥凋瘵,且请于朝,蠲除福州所贷常平缗钱十五万。累请去郡,以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还,甫两月,复引病丐去,知平江府,力丐祠以归。
六年十二月,召见,即日除参知政事,明日兼权枢密院事。七年,张浚罢刘光世兵柄,而欲以吕祉往淮西抚谕诸军,守以为不可,浚不从,守曰:"必曰改图,亦须得闻望素高、能服诸将之心者乃可。"浚不听,遂有郦琼之变。及台谏父章论浚,御批安置岭表,赴鼎不即行,守力解上曰:"浚为陛下捍两淮,罢刘光世,正以其众乌合不为用,今其验矣,群臣从而媒蘖其短,臣恐后之继者,必以浚为鉴,谁肯为陛下任事乎?"浚谪永州,守亦引咎请去,弗许。
八年正月,上自建康将还临安,守言:"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江流险阔,气象雄伟,且据都会以经理中原,依险阻以捍御强敌,可为别都以图恢复。"鼎持不可,守力求去,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婺州,寻改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入对,时江西盗贼未息,上问以弭盗之策,守曰:"莫先德政,伺其不悛,然后加之以兵。"因请出师屯要害。既至部,揭榜郡邑,开谕祸福,约以期限,许之自新,不数月盗平。
后徙知绍兴府。会朝廷遣三使者括诸路财赋,所至以鞭挞立威,韩球在会稽,所敛五十余万缗。守既视事,即求入觐,为上言之,诏追还三使。时秦桧当国,不悦,守亦不自安,复奉祠。
建康谋帅,上曰:"建康重地,用大臣有德望者,惟张守可。"至镇数月薨。
守尝荐秦桧于时宰张浚,及桧为枢密使,同朝。一日,守在省阁执浚手曰:"守前者误公矣。今同班列,与之朝夕相处,观其趋向,有患失之心,公宜力陈于上。"守在江右,以郡县供亿科扰,上疏请蠲和买,罢和籴。上欲行之,时秦桧方损度支为月进,且日忧四方财用之不至,见守疏,怒曰:"张帅何损国如是?"守闻之,叹曰:"彼谓损国,乃益国也。"卒谥文靖。孙抑,户部侍郎。
富直柔,字季申,宰相弼之孙也。以父任补官。少敏悟,有才名。靖康初,晁说之奇其文,荐于朝,召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
建炎二年,召近臣举所知,礼部侍郎张浚以直柔应。诏授著作佐郎,寻除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迁右谏议大夫。范致虚自谪籍中召入,直柔力言致虚不当复用,出知鼎州。
迁给事中。医官、团练使王继先以覃恩转防御使,法当回授,得旨特与换武功大夫。直柔论:"继先以计换授,既授之后,转行官资,除授差遣,更无所碍。且武功大夫惟有战功、历边任、负材武者乃迁,不可以轻授。"上谓宰相范宗尹曰:"此除出自朕意。今直柔抗论,朕屈意从之,以伸直言之气。"
四年,迁御史中丞。直柔请罢右司侯延庆,而以苏迟代之,上曰:"台谏以拾遗补过为职,不当荐某人为某官。"于是延庆改礼部员外郎,而迟为太常少卿。
十月,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故事,签书有以员外郎为之,而无三丞为之者。中书言非旧典,时直柔为奉议郎,乃特迁朝奉郎。自是寄禄官三丞除二府者,迁员外郎,自直柔始,遂为例。
绍兴元年,诏礼部太常寺讨论隆祐太后册礼,范宗尹曰:"太母前后废斥,实出章惇、蔡京,人皆知非二圣之过。"直柔曰:"陛下推崇隆祐,天下以为当,然人亦不以为非哲庙与上皇意,愿陛下勿复致疑。"乃命礼官讨论典礼。既而王居正言:"太后隆名定位,已正于元符,宜用钦圣诏,奏告天地宗庙,其典礼不须讨论。"议遂定。
上虞县丞娄寅亮上书言宗社大计,欲选太祖诸孙"伯"字行下有贤德者视秩亲王,使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退处藩服。疏入,上大叹悟,直柔从而荐之,召赴行在,除监察御史。于是孝宗立为普安郡王,以寅亮之言也。
除同知枢密院事。侍御史沈与求论直柔附会辛道宗、永宗兄弟得进,并论其所荐右司谏韩璜。先是,直柔尝短吕颐浩于上前,颐浩与秦桧皆忌之,由是二人俱罢,礌责监浔州酒税,而直柔以本官提举洞霄宫。
六年,丁所生母忧。起复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辞不赴。起知衢州。以失入死罪,落职奉祠。寻复端明殿学士。徜徉山泽,放意吟咏,与苏迟、叶梦得诸人游,以寿终于家。
冯康国,字元通,本名轓,遂宁府人。为太学生,负气节。建炎中,高宗次杭州,礼部侍郎张浚以御营参赞军事留平江。苗、刘作乱,浚外倡帅诸将合兵致讨,念傅等居中,欲得辩士往说之。时轓客浚所,慷慨请行,浚遣之至杭,说傅、正彦曰:"自古宦官乱政,根株相连,若诛锄必受祸。今二公一旦为国家去数十年之患,天下蒙福甚大。然主上春秋鼎盛,天下不闻其过,岂可遽传位于襁褓之子?且前日名为传位,其实废立,二公本心为国,奈何以此负谤天下?"傅按剑大怒,轓辞气不屈。正彦乃善谕之曰:"张侍郎欲复辟固善,然须用面议。"乃遣轓还,约浚至杭。
浚复遣轓移书傅等,告以祸福使改。既又复傅书,诵言其罪。轓至,傅党马柔吉訹之曰:"昨张侍郎书不委曲,二公大怒,已发兵出杭矣,君尚敢来耶?"轓曰:"畏则不来,来则不畏。"王世修欲拘留轓,会浚谬为书遗轓云:"适有客自杭来,方知二公于社稷初无不利之心,甚悔前书之轻易也。"傅等见之喜,轓得免。
俄勤王之兵大集,傅等始惧,轓知其可动,乃说宰相朱胜非,以今日之事,当以渊圣皇帝为主,睿圣皇帝宜复为大元帅,少主为皇太侄,太后垂帘。胜非令与傅、正彦议,皆许诺。轓又请褒傅、正彦如赵普故事,遂皆赐铁券。诏补轓奉议郎、守兵部员外郎,赐五品服,更名康国。
高宗反正,以张浚宣抚川、陕,浚辟康国主管机宜文字。浚至蜀,遣康国入奏事,诏进两官,为荆湖宣谕使。康国之行也,上幸浙东,不暇降诏旨,康国以自意为之,言者劾以擅造制书,坐贬秩二等。绍兴三年,浚召还,与康国俱赴行在。浚既黜,御史常同因论康国,罢之。起知万州、湖北转运判官。
浚相,入为都官员外郎。康国言:"四川税色,祖宗以来,正税重者科折轻,正税轻者科折重,科折权衡与税平准,故无偏重。近年监司总漕悉改旧法,取数务多,失业逃亡皆由于此。盍从旧法。"诏以其言下四川宪司察不如法者。又言:"蜀苦陆运,当谕吴玠,非防秋月,分兵就粮;兼选守牧治梁、洋,招集流散,耕凿就绪,则漕运可省。此保蜀之良策也。"
浚去相位,康国乞补外。赵鼎言于高宗曰:"自张浚罢,蜀士不自安,今留者十余人,臣恐台谏以浚故有论列,望陛下察之。"高宗曰:"朝廷用人,止当论其才与否耳。顷台谏好以朋党论士大夫,如罢一宰相,则凡所荐引,不问才否一时罢黜,乃朝廷使之为朋党,非所以爱人才、厚风俗也。"迁右司员外郎,除直显谟阁、知夔州。丁母忧,起复,抚谕吴玠军,除都大主管川陕茶马,卒。
论曰:邓肃、李邴、滕康当危急存亡之秋,皆侃侃正色,知无不言。张守论事明远,富直柔厄于秦桧、吕颐浩,冯康国说折二凶,皆有用之才也。
梁红玉之死
梁红玉之死
韩世忠妻子梁红玉真正死因
梁红玉简介:南宋抗金女英雄韩世忠之妻。在南宋与金的战争中她与丈夫韩世忠曾共同指挥作战屡胜金军至于事实真假实难考证。
由黄晓明、林心如主演的古装电视剧《精忠岳飞》正在热播中 *** 出身的爱国女将军梁红玉以韩世忠妻子的身份也出此刻剧中。在看mv时梁红玉在战场上被小兵砍了几刀仍然继续作战这个时候四太子金兀术的大斧头扫了过来梁红玉是否就这样死在了战场上呢?
关于梁红玉的死有众多说法那么历史上的梁红玉究竟是怎样死的呢?在后世的笔记小说和各种话本往往说梁红玉是在韩世忠辞去军权后共同归隐山林白头谐老最后在韩世忠死后两年梁红玉郁郁而终后宋孝宗将夫妻合葬。这虽然反映了后世对女英雄结局的完美愿望但与历史不符。
又有说是被奸细在食物中下毒中毒后痢疾不止而死。根据着名历史学家邓广铭的研究梁红玉是在绍兴五年(1135)年在楚州随夫出征抵御金军入侵时死去的。
绍兴五年梁红玉随夫(韩世忠)出镇楚州“披荆棘以立军府与士卒同力役亲织薄以为屋。”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腹部重伤肠子流出以汗巾裹好继续作战最后血透重甲力尽落马而死终年三十三岁。
首级被敌人割去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1151年韩世忠病逝梁红玉的遗体被迁到苏州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揭秘:“沙场女将”梁红玉的真正死因
女人的眼力男人的潜力——说得有道理。女子如果有些本事相中的男人也往往大有前途。古今中外的历史屡次验证过了:很多女子确乎具备“特异功能”她们足以摆脱“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的行为逻辑准确地评估自我喜欢的男人并将婚姻大事“啪”的一声压给一支潜力巨大的“原始股”。
梁氏在酱缸一样的妓院里摸爬滚打她见过大世面能够说阅人无数。安排自我的终身大事果然是好眼力!她把“红绣球”果断地抛给了一个灰头土脸的陕北小子。当时韩世忠神情沮丧四处碰壁根本就没成气候谁敢肯定他就是未来名扬四海的彪虎之将呢?女人神奇恰恰能未卜先知像勘探金矿似地评估女婿像雕琢玉石那样重塑丈夫。一般说来夫妻两强很难并立。尤其阴盛阳衰的局面稍一疏忽就闹掰了。韩世忠堪称一代名将十分强势。梁氏既能相夫又可相国她在丈夫身边谋求了一个游刃有余的位置可见这个女人做事相当老成很讲艺术。
虽说夫唱妇随是主流两口子也多少有点儿小别扭。据说韩氏夫妇合围黄天荡金兀术在长江南岸被活活地堵了48天。可惜功亏一篑眼看就要活擒金兀术了却因一时疏忽叫他“凿河遁去”愣从眼皮底下溜走了。梁氏气坏了她拍着桌子埋怨丈夫。事后还给朝廷写折子告御状。《鹤林玉露》记载了这段意气之争:“夫人奏疏言世忠‘失机纵敌’乞加罪责。举朝为之动色。”看来梁氏并未嗲声嗲气地匍匐在丈夫脚下乖乖地充当“小猫咪”、或者“俏京巴”她似乎更愿意把韩世忠当作沙场上平起平坐的同事和战友。
按照宋制妻子告丈夫本身就是犯罪即便状况属实也要判刑三年。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起诉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官司虽然打赢了她却被关进了监狱。9天之后多亏亲友搭救她才获释。不知梁氏弹劾丈夫之前有没有坐监狱的心理准备。
韩世忠一生戎马刚直不阿。宋高宗时代秦桧劝倾朝野谁不给他拍马屁呀?韩世忠偏不听邪他是“主战派”跟秦桧那帮“求和派”水火不相容。死对头更谈不到巴结逢迎“世忠与桧同在政地一揖外未尝与谈。”秦桧当然也恨他绍兴十一年也就是1141年赵构撑腰同时削夺了岳飞、张俊、韩世忠等三位大将的兵权。岳飞被害之后韩世忠曾当面质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是不服又能怎样样?功勋卓著的武将往往要毁在心胸狭窄的皇帝和工于权谋的文臣手上。难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这条“天下之通义”实在让那些赳赳武夫们心寒呀。
据《宋史》交代:“(绍兴)二十一年八月(韩世忠)薨进拜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配飨高宗庙庭。”生前荣华富贵身后无限哀荣够风光的了。和同时代蒙冤致死的岳飞相比韩世忠享年63岁已经不算短寿。与“马革裹尸”的同僚相比他能安安稳稳地死在自家炕头儿上自然属于“善终”了。
韩世忠死了那么梁氏呢?她的人生结局流传着三种版本。
其一是典型的民间附会——大团圆:韩世忠和梁氏功成身退归隐西湖。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氏也抑郁而终。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此后宋孝宗下诏竖碑建祠让他们永远享受人间香火。梁氏故里也在其出生地修祠塑像隆重纪念这位“巾帼英雄”……
其二是更加模糊的揣想——被暗杀:金国奸细在食物中下毒。梁氏痢疾不止衰竭而死。
其三是基于史料的推测——遭袭战死:梁氏协同韩世忠出镇楚州长年和金军周旋、遭遇。绍兴五年农历八月也就是1135年10月梁氏突然遭到金军围攻在激烈的肉搏战里重创小腹。据说肠子都流出来了梁氏依然咬牙奋战。她撕下汗巾紧紧地裹住了鲜血淋漓的小肚子。此刻的《英烈夫人祠记》明显搀进了文学色彩其中记述道:“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梁氏的首级被敌军割走金国人也被这位忠勇的女将深深地震撼了。遗体曝尸三天随即遣返宋营。“拼合之际验梁氏全尸。创伤数十致命者七皆在身前也。”韩世忠抱住妻子放声大哭。她心爱的女人再也不能随他含笑并辔再也不能为他出谋划策了。
阅读精选 2:
梁红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世忠的正妻。
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1135年)随夫出镇楚州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宋朝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生平简介
梁红玉原籍池州(今属安徽)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居民方腊啸聚山民起义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连陷州郡官军屡次征讨失败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都因在平定方腊之乱中贻误战机战败获罪被杀。梁家由此中落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即由各州县官府管理的官妓但由于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强弓每发必中对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无娼家气息。
韩世忠是陕西绥德县人虎背熊腰一身是胆为人耿介尤喜济人急难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英雄人物。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行到京口召营妓侑酒梁红玉与诸妓入侍就在席上认识了韩世忠。韩世忠在众多将领大吹大擂的欢呼畅饮中独自显得闷闷不乐引起了梁红玉的注意;梁红玉那飒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气也引起了韩世忠的注意两人各通殷勤互生怜惜于是英雄美人成眷属。
飞马传诏
北宋灭亡后金军大掠汴京而退南宋建立后定都临安也就是这天的杭州于是改汴京为开封以宗泽为开封留守。建炎三年金军在粘罕的带领下由彭城入泗州直抵楚州。宋高宗又仓皇往浙江一带逃跑外忧引起内患御营统制苗傅与威州刺史刘正彦拥众作乱袭杀了执掌枢密的王渊分头捕杀了宦官强迫高宗让出帝位内禅皇太子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在这次叛乱中在秀州拥有重兵的韩世忠的儿子以及夫人梁红玉也被扣压在内。
事变发生之后宋高宗的行动已是毫无自由宰相朱胜非与隆佑太后密商派梁红玉出城驰往秀州催促韩世忠火速进兵杭州勤王并由太后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封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那里商量妥当朱胜非就对苗傅说:“韩世忠听到事变后不立即前来说明他正在犹豫举棋不定如果你能派他的妻子前往迎接劝韩世忠投奔你那么你力量大增别的人就用不着惧怕了。”苗傅听后大喜认为是一条好计立即派梁红玉出城梁红玉回家抱了儿子跨上马背疾驰而去一昼夜赶到秀州。韩世忠在了解了一切状况后当即会同张浚、张俊带兵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宋高宗喜出望外亲自到宫门口迎接他们夫妇立即授韩世忠武胜军节度使不久又拜为江浙制置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南宋内乱正好给了金军可乘之机。1129年10月金军在完颜宗弼(即俗称的金兀术)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入江浙。宋高宗对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先从杭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再从明州逃到海上。幸亏金军海军不行才让高宗勉强保住了老命。这时金军已经孤军深入5个多月江南各地到处爆发了汉人的反抗。宗弼见再待下去就要“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于是在大肆掳掠之后北返。
这时韩世忠正担任浙西战区司令(浙西制置使)。听说金军北撤便率水军八千人急赴镇江截击。金军号称十万。虽然未必真的有那么多但兵力肯定是大大超过韩世忠的。韩世忠所部的宋军在金军南下时已经败过一阵。另外兵法有云“归师勿遏”。也就说不要阻截归乡的军队否则思乡心切的军队往往会发挥出超常的战斗力。所以从表面上看韩世忠无论从兵力士气还是战斗力上都远远不如金军。金军统帅宗弼大概也觉得韩世忠是在以卵击石于是下战书给韩世忠约定日期开战韩世忠理解。到了约定的日子金军开始北渡长江。韩世忠率军在江面上拦截。双方在江面上激战。梁红玉冒着箭雨亲自擂鼓。连续打退了金军的十几次攻击。金军始终不能渡江。
金军遭到重挫大出宗弼所料。于是他采取和平手段派使者对韩世忠说只要韩世忠肯放他们一条生路他愿意归还所有在江南掠夺的财物另外还送给韩世忠名马作为谢礼。韩世忠一口回绝。双方在长江上且战且走。金军不熟悉地理被宋军逼入黄天荡死港。此时本是消灭金军的最好时机。但是韩世忠和梁红玉的兵力实在太少又没有陆军配合宗弼趁机凿通湮塞已久的老鹳河故道30里撤向建康(今南京)。
宗弼在撤向建康的途中又遭到岳飞的阻击。不得已折回长江继续北渡。韩世忠水军多海舰形体高大稳性好攻击力强。为了发挥这个优势韩世忠令工匠制作了许多用铁链联结的大铁钩并挑选健壮的水兵练习使用用以对付金军的小战船。四月十二日清晨金水军首先发起进攻韩世忠水军分两路迎战陷敌人于背腹受击的境地。南宋战船乘风扬帆往来如飞居高临下用大钩钩住敌船一舷使劲一拽敌船便随之倾覆。宋军再一次获胜。
连战皆胜让韩世忠十分骄傲认为金军不习水战遂大意起来。不料有人向宗弼推荐利用海船无风难以开动这一点选一个无风的天向宋军攻击定能取胜。宗弼设坛祈求无风在这个仪式中宗弼杀白马割破自我的额头又将掳掠来的妇女开膛剖腹挖出心脏祭祀上天。结果第二天真的没有风了。宗弼立即率领舰队向宋军发动总攻。金军以小舟纵火用火箭射击宋军的船帆。宋军的海船无法开动都成了金军火箭的靶子。不一时全部都被烧毁。宋军大将孙世询、严允战死。韩世忠败回镇江。金军突围而去。
虽然在从战
术上来说韩世忠此战败的很惨。但是从战略上来说韩世忠以绝对弱势兵力而能阻击金兵达48日而且金兵北去后不敢南顾已经到达了击退金兵的战略目的。但是金兵败北之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请赏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弹劾丈夫韩世忠“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这一义举使举国上下人人感佩传为美谈。朝廷为此再加封她为“杨国夫人”。
绍兴五年(1136年)韩世忠被任命为武宁安化军区司令(武宁安化军节度使)驻扎楚州(今江苏淮安区)。梁红玉随韩世忠率领将士以淮水为界旧城之外又筑新城以抗击金兵。经过战乱的浩劫楚州当时已遍地荆榛军民食无粮居无屋梁红玉亲自用芦苇“织蒲为屋”。在寻找野菜充饥时在文通塔下的勺湖岸畔发现马吃蒲茎便亲自尝食并发动军民采蒲茎充饥。淮人食用“蒲儿菜”相传即从梁红玉始。蒲儿菜因此称作“抗金菜”。由于韩世忠、梁红玉与士卒同劳役共甘苦士卒都乐于效命。经过苦心经营楚州恢复了生机又成为一方重镇。韩世忠驻守楚州十多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梁红玉是怎样死的
据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二于绍兴五年八月丁卯条“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妻秦国夫人梁氏卒诏赐银帛五百匹两”。
《淮阴市志》及其他资料显示:梁红玉和韩世忠镇守楚州十余年之后因岳飞蒙受莫须有之冤遂辞去军职归隐苏州。并且说梁红玉卒于1153年比韩世忠还晚两年。此说法可能是源于《双烈记》。但《要录》清楚地记载梁红玉在和韩世忠移屯楚州后仅五个月就亡故了时间是在1135年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六日)。
阅读精选 3:
中国历史上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南宋的梁红玉绝对算是一个在南宋与金的战争中她与丈夫韩世忠曾共同指挥作战屡胜金军至于事实真假实难考证。都说将军百战死女将军梁红玉是怎样死的?历史上的梁红玉真实死因是什么呢?历史上的这天为你揭秘。
梁红玉是怎样死的
梁红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
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世忠的正妻。
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
之后梁红玉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
此后梁红玉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1135年)随夫出镇楚州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历史上的梁红玉真实死因是什么
关于梁红玉的死有众多说法而在后世的笔记小说和各种话本往往说梁红玉是在韩世忠辞去军权后共同归隐山林白头谐老最后在韩世忠死后两年梁红玉郁郁而终后宋孝宗将夫妻合葬。这虽然反映了后世对女英雄结局的完美愿望但与历史不符。
又有说是被奸细在食物中下毒中毒后痢疾不止而死。根据着名历史学家邓广铭的研究梁红玉是在绍兴五年(1135)年在楚州随夫出征抵御金军入侵时死去的。
绍兴五年梁红玉随夫(韩世忠)出镇楚州“披荆棘以立军府与士卒同力役亲织薄以为屋。”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腹部重伤肠子流出以汗巾裹好继续作战最后血透重甲力尽落马而死终年三十三岁。
首级被敌人割去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
公元1151年韩世忠病逝梁红玉的遗体被迁到苏州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宋史》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郑瑴(王庭秀附) 仇悆 高登 娄寅亮 宋汝为
郑瑴,字致刚,建州人。政和八年举进士,授安陆府教授,权信阳县尉,监南康酒税。遂召为御史台主簿。张邦昌之僣号也,挺身见高宗于济州。既即位,擢监察御史,迁右司谏,升为谏议大夫。
帝至杭州,瑴奏曰:"陛下南渡出于仓卒,省台寺监、百司之臣获济者鲜,当擢吴中之秀以为用。况天下贤俊多避地吴、越,宜令守臣体访境内寄居待阙,及见任宫观等京朝官以上,各具姓名以闻,简拔任使,庶几速得贤才以济艰厄。"诏从之。
苗傅、刘正彦等逆乱,瑴庭立面折二凶,且谓逆贼凶焰炽甚,非请外援无可为者。乃上章待罪求去,退见吕颐浩,议兴复计,太后降诏不允。朱胜非言瑴面折二凶事,拜御史中丞。
时二凶窃威福之柄,肆行杀戮,日至都堂侵紊机政。瑴言:"黄门宦者之设,本以给事内庭,供扫除而已。俾与政事,则贪暴无厌,待以兵权,则惨毒无已,皆前世已行之验也。故宦官用事于上,则生人受祸于下,匹夫力不能胜,则羣起而攻之。是以靖康之初,羣起而攻之者庶民也;睿圣皇帝南渡,驻跸未安,羣起而攻之者众兵也。今当痛革前弊,并令选择其人,曾经事任招权纳宠者,屏之远方,俾无浸淫以激众怒,则赏罚之柄自朝廷出,国势尊矣。仍谕军法便宜,止行于所辖军伍,其余当闻之朝廷,付之有司,明正典刑,所以昭尊君之礼而全臣子忠义之节也。"疏留中不出。瑴对,请付外行之。
又论:"黄潜善、汪伯彦均于误国,而潜善之罪居多,今同以散官窜谪湖南;钱伯言与黄愿皆弃城,吕源与梁扬祖皆拥兵而逃,今愿罢官,扬祖落职,而源、伯言未正典刑,非所以劝惩。"诏窜削有差。
傅、正彦日至都堂议事,瑴奏:"将帅之臣不可预政。"及闻以签书枢密院召吕颐浩,以礼部尚书召张浚,分张俊兵以五百人归陕西,而浚不受尚书之命,俊不肯分所部兵,遂谪浚居郴州,擢俊以节度知凤翔。瑴知出二凶奸谋,具章乞留颐浩知金陵,浚不当贬,不报。瑴遂遣所亲谢向变姓名,微服为贾人,徒步如平江见浚等,具言城中事,以为严设兵备,大张声势,持重缓进,使贼自遁,无惊动三宫,此上策也。浚等闻之,皆感激奋厉为赴难计。
俄诏睿圣皇帝为皇太弟、天下兵马大元帅,幼主为皇太侄,即与大臣进议,以为:"在庭公卿、百司、羣吏皆昔之臣属也,今则与之比肩事主矣。稽之于古,则无所法;行之于今,则实逆天。或者谓大元帅可以任军旅之大事,臣窃以为不然。昔舜之禅禹也,犹命禹徂征有苗,则禹虽受禅,而征伐之事舜犹亲之也。唐睿宗传位皇太子,以听小事,自尊为太上皇,以听大事。如是无不可者,则稽之于古为有法,行之于今为得宜。"
太后垂帘同听政,以安人心。退与御史王庭秀上疏力争。太后召瑴与宰执同对帘前,瑴乞召庭秀,太后谕曰:"今欲令睿圣皇帝总领兵马尔。"瑴奏曰:"臣不知其他,但人君位号岂容降改,闻之天下,孰不怀疑。虽前世衰乱分裂之时,固未有旬日之间易两君,一朝降两朝位号者也。"太后令瑴至都堂,朱胜非出朱昞等所上书以示瑴、庭秀,瑴、庭秀力言昨日诏书不可宣布,必召变。胜非与执政颜歧、王孝迪、路允迪皆在坐,尚书左丞张澄独曰:"事势若此,岂争此名位耶?"澄欲出,瑴等共止之。
瑴与李邴并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高宗复位,进签书,执政甫百日而卒。高宗甚悼之,谓大臣:"朕丧元子,犹能自排遣,于瑴殆不能释也。"
庭秀字颍彦,慈溪人。与黄庭坚、杨时游,其为学旁搜远绍,不苟趣时好,造诣深远,操植坚正,发为文辞,俊迈宏远。登政和二年上舍第,历官州县。
侍御史李光荐为御史台检法官。宣和、靖康时,进言皆发于忠义。御史中丞言:"伪楚时庶官中如虞谟、王庭秀者,初非疾病,毅然致为臣而归,愿褒擢之。"拜监察御史,奏:"乞威断当出于人主,而所遣宣谕官,当令举廉吏。"又言:"刑名有疑虑者,令州郡法官申宪司阅实具奏,以取裁决。"迁殿中侍御史,论黄潜善卖官售宠,罢之。
既与郑瑴力争降封高宗事,未几出知瑞州,右正言吕祉奏:"朝廷今日缘论大臣移一言官,明日罢一言官,则后日大臣行事有失,谁敢言者。"遂召为吏部郎,改左司,言:"朝廷比来深疾贪吏,然州县之间岂无廉介自将、沈于下僚者,宜命五使,所至以廉洁清修、可以师表吏民者,以名来上,参之公议,不次升擢,以厉士风。"从之。
迁检正中书门下省诸房公事,与宰相议多不合,不自安,引疾求去。诏直秘阁、主管崇道观而归。
仇悆,字泰然,益都人。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谳狱详恕,多所全活。为邓城令,满秩,耆幼遮泣不得去。徙武陟令,属朝廷方调兵数十万于燕山,悆馈饷毕给。时主将纵士卒过市掠物,不予直,他邑官逃避,悆先期趣备,申严约束,遂以不扰。已而悆送运饷于涿,值大军溃于卢沟河,囊橐往往委以资敌,悆间关营护,无一豪弃失。
调高密丞,俗尚嚣讼,悆摄县事,剖决如流,事无淹夕,民至怀饼饵以俟决遣。猾吏杨盖每阴疏令过,胁持为奸,悆暴其罪黥之,无不悦服。州阙司录,命悆摄事,既行,邑氓万余邀留,至拥归县廨,时天寒,皆然火警守,布满后先,悆由它道得出,或追拜马首曰:"公舍我去,我必使公复来。"它日,悆方白事郡牙,忽数千人径夺以归,守针弗能遏。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惊仇公。"
南迁,丁母忧。服除,知建昌军,入为考功员外。时任者宛转兵间,亡失告牒十常七八,而铨部无案籍,诉丐者甚多,真伪错乱。悆亲为考覈,其可据者悉责保识,因上闻行之。
迁右司及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俄为沿海制置使。明守与宰相厚善,绐言士卒将为变,致遣精兵密捕。统制官徐文觉之,初谋纵军剽略,顷之泛海去,呼曰:"我以仇公故,不杀人,不焚屋庐。"一城晏然。犹坐削两官,主管太平观。
以淮西宣抚知庐州。刘豫子麟合金兵大入,民情汹惧。宣抚司统制张琦者,冀乘危为乱,驱居民越江南走。欲先胁悆出,拥甲士数千突入,露刃登楼,扬白麾,左右惊溃,迫悆上马。悆徐谓曰:"若辈无守土责,吾当以死徇国,寇未至而逃,人何赖焉。"坚不为动,神色无少异。琦等错愕,遽散其徒,人心遂定。
时金人出入近境,悆求援于宣抚司,不报。又遣其子自间道赴朝廷告急,虽旌其子以官,而援卒不至。帝方下诏亲征,而诏亦不至淮甸,喧言将弃两淮为保江计。悆录诏语揭之郡县,读者至流涕,咸思自奋。监押阎仅死于贼,余众来归,州帑匮竭,无以为赏,悆悉引班坐,犒以酒食,慰劳之,众皆感励。募庐、寿兵得数百,益乡兵二千,出奇直抵寿春城下,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其后麟复增兵来寇,悆复寿春,俘馘甚众,获旗械数千,焚粮船百余艘,降渤海首领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