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

城市功能包括哪些?

第一节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的含义和类型

1.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2.城市功能具有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3.城市功能的类型:

1)共同功能--普遍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

2)特殊功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功能,是为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决定着某一个或某一类城市的性质和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如:外贸进出功能、交通枢纽功能、旅游中心功能。

3)综合功能,是指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多种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一种的主导功能的作用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如:首都、省会、首府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都具有综合功能。

4)主导功能,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影响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生产功能。

4.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是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行政区划。

二、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叠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一般规律

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叠加性发展的趋势。

(1)城市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叠加,而后手工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叠加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的设置往往出于政治控制的目的。

(3)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工业社会时期:

(1)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

(2)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聚集和扩散;

(3)决定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

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

(1)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2)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渗透和辐射;

(3)决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

2.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

1)功能升级增量规律,城市功能的叠加不仅是量的叠加,而且是质的叠加。

2)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会使城市诸功能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整体的非加和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城市功能的能量,产生出倍增效应,即产生的叠加功能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源。

3)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新的主导功能会代替城市已有的主导功能,而使整个城市的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城市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城市主导功能的变异具体表现在城市主导产业的变异,原因有:a自然资源优势的变异;b地理区位优势的变化;c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城市结构功能优化

1.城市功能优化根据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城市功能结构和高效的城市功能运行方式。

2.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3条基本途径: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1)城市功能的物质载体是城市产业结构;

(2)城市功能优化的基础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3)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市功能优化的动力和源泉;

(4)市场中心功能是城市诸功能核心地位。

(5)城市功能多元化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1)突出和发展城市主导功能的基础是确定和发展城市的支柱性产业;

(2)产业群体的构造方式:"链条"的直线递进构造方式和"网络连接"式的循环构造方式。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第二节城市结构

一、城市的经济结构

1.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2.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是城市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经济组织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的统一体。

3.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

1)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演进呈现出的规律是:

(1)第一产业份额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份额先增后减;第三产业份额不断增加;

(2)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加工工业比重日趋增大;基础工业日趋下降。

(3)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演进。

2)城市的企业结构,包括:

(1)企业的技术结构,城市结构的技术结构状况如何,可以根据四个指标进行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消耗的资源量占总资源消耗量的比例;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生产出的产品价值占产品总价值的比重;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使用的劳动数量占劳动总数的比例。

(2)企业的规模结构,是指大中小企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规模的划分一般根据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生产能力、销售额、利润等进行。

3)企业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城市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1)城市流通是城市交换的总体,是联接城市产生、分配、消费三个环节的纽带。

(2)城市消费结构是城市居民消费的各类消费资料(包括劳物)的组成和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城市消费结构可以理解为:

二、城市的社会结构

1.从广义上说城市的社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从狭义上看,城市的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上层建筑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1)城市的政治结构,基本内容:

(1)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中国城市的政治组织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城市国家政权组织、各民主党派组织、统一战线组织、各群众团体组织等。

(2)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主要有城市政治组织之间的分析以及它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民主关系以及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

2)城市文化结构,包括:

(1)精神产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2)文化事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3)城市各类文化设施的规模。

(4)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包括:

(1)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发展规律是:城市出生的男婴和女婴基本平衡,男劳动力数高于女劳动力数;到老阶段,女性人数要多于男性。

(2)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

城市人口分为儿童少年组(0~14)、劳动力组(15~59或64)、老年组(60或65岁以上)。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以下是年轻型城市人口、占4%~7%的为成年型城市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城市人口。

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水平、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社会因素决定的人口构成,具体内容包括:

(1)城市人口的户籍结构,是指城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例及各自内部的具体构成,其人口的增长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从居留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常住流动人口--3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暂住人口--3个月以内、3天以上的外来人口。过往人口--3天以内的外来人口。

(2)城市人口就业结构。

(3)城市人口的社会社会结构还包括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家庭结构、宗教结构、民族结构。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

1.含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2.空间结构具体表现为:

1)城市密度,是城市各构成要素密度的一种综合。--优点p67

2)城市布局,指城市各类要素按一定的形式、一定的方向具体地分布在城市空间的某一位置上。

3)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构成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内部密度和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是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包括

(1)城市内部形态:市区空间范围内各类设施和建筑物等的布局。

(2)总体形态:中心城市与相邻城镇的布局,一般可以归结为集中与组合两种形式。

(3)城市形态具体包括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要素组成。

3.发展健康的城市空间结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

3)有利于提高市政水平。

4.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行为;居民行为。

5.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原则:

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

四、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

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各基本环节的平衡,必须把城市同周围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城市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正确地联系起来。

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要通过增强城市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来实现,还要通过与其他城市和乡村建立全面、稳定、牢固的经济联系来实现。

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4.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关系到城市的兴衰成败,因此任何城市在建立和调节城市结构时,既要把城市生产搞得更好,又要切实把精神生产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5.实现城市经济机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在各类城市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经济结构,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必须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既要能体现城市的性质,突出并充分发挥传送带主要功能,又要能够围绕城市的主要功能,和谐发展和协调发挥城市的多种功能。

第三节城市体系

一、城市体系的形成和类型

1.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2.城市体系的特点: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层次性;重叠性,一个城市可以成为不同层级城市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

3.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互补性;中介性;可输性;

4.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中心地理论,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市场原则,适合于经济发达的开放地区,又称k=3原则。

2)交通原则,适合于新开发的地区,又称k=4原则。

3)行政原则,适合于偏僻、封闭地区,又称k=7原则。

5.根据中心城市的数量多寡和组合形式,城市体系的类型有:

1)金字塔型,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的中小城市呈环状集中分布,首要的问题是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市区的规模,发展副中心。

2)多核型,特点:核心城市有多个,区域内城市的空间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发展的重点是区域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的建设,还要改善区域内城市的交通条件。

3)网络型,指区域内核心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相近,核心城市之间以及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发展重点是统一规模核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强经济协作,防止重复建设。

4)带状型,是指交通干线、江河流域的沿线地区,形成的在空间上一字排列的带状结构城市体系。

二、城市与区域

1.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区域空间,特点是具有同质性、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

1)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焦点,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3)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4)城市与其所在区域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

(1)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a)农村的发展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市场;

(b)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上对农村的领导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2)城市之间的关系

2.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意义):

1)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能促进产生内部的新陈代谢。

3)是发挥产生中心作用的前提。

4)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3.经济区是指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经济原因,自然形成的网状式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1)经济区的基本结构包括:经济中心;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地域范围;经济网络。

2)经济区的特点:

(1)经济区是建立在较为发达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划协作的基础上的。

(2)经济区是建立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之上。

(3)经济区没有明确的地域界限,重叠复合。

(4)经济区在组织形式上以网络的形式存在和维持。

3)经济区的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原则。(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

4)经济区的分类:

(1)依据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将中国划分为三个带状的经济区,即东部沿海经济带、中部经济带、西部经济带。

(2)按经济区的规模,划分为省际的大经济区,省(区)内经济区;

(3)按经济区的经济特点,可分为单一性经济区和综合性经济区。

三、中心城市

1.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特点:

3.经济中心和中心城市的区别:

1)经济中心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中心城市必须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2)经济中心未必都是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一定是经济中心。

4.中心城市的分类:

1)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一般是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如上海、北京。

2)地区性中心城市,一般是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如广州、天津、重庆、武汉等城市。

3)省区中心城市,一般是市区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5.为什么城市中心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的结果?

6.中心城市的作用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的枢纽又是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先导。

7.中心城市作用的强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

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城市的基本功能是

现代城市主要功能是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城市功能亦称城市职能。通常理解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一个综合性的大中城市一般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的功能。

在经济功能中按作用发生的领域不同,又可细分为生产功能、流通功能和旅游功能等。在多种功能中,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周围地区产生突出影响,反映城市本质特征,并对城市经济自身起导向作用的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其他称之为辅助功能。凡是一般城市都应具备的功能,是城市共同性功能。

城市功能是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不是各种功能的简单相加。各种城市功能作为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按照城市整体功能的目的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且,各种城市功能的性质和作用是由它们在城市功能整体中的地位和规定性所决定的,它们的活动受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制约。因此,必须着眼于城市全部功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对待城市整体功能中的每一功能要素。

城市主要有哪几种功能定位

城市功能(city function),亦称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承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

根据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城市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可将城市功能定位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政治中心。绝大多数城市一般都是区域内各级政府机构及相关政治团体的所在地,从而使其成为该级政府辖区的政治中心,利用城市方便快捷的交通与信息传递等便利条件,城市集中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与政治活动。在中国,城市集中了国家各类党政机关、社团组织及其他政治组织;特别是县级以上的各类组织机构,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从而,中国的城市首先具有一定区域内政治中心的职能。世界上有一些城市也是以政治中心定位而闻名于世的,它们往往是国际性组织所在地或国家的首都。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就有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和数百个国际机构设在该市,因而有“欧洲首都”之称;而瑞士的日内瓦,则云集联合国驻欧洲办事处、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讯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等200多个国际机构,是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之一,其外籍居民占城市人口2/3以上。

二是经济中心。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从而成为一定区域中的消费中心和生产中心。城市不仅以其广阔的市场需求、大量的就业机会、先进的技术水平、便利的基础设施和繁荣的文明成果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还以其规模化的生产、专业化的分工、丰富多样的产品和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等优势对一定的区域产生巨大的辐射力。所以,大多数城市都是不同等级区域内的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发挥着消费中心、生产中心、商品流通中心的职能,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是交通中心。城市往往位于水、陆、空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上,从而不仅节约了人口、物资流动的运输费用,而且依托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其所在区域与全国乃至世界有效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的功能。有些城市即是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国内或国际的交通要冲的,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就是欧洲最主要的国际航空港之一;新加坡因其地处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马六甲海峡,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和最主要的海港之一。

四是文化中心。由于人口的密集性和异质性,城市容易激发与活跃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有的城市或因具有独特而古老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或因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潮流,或因科技教育特别发达而地位显赫。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以其瑰丽的中世纪建筑、丰富的历代艺术珍品和奇特的“水城”风貌而著称于世;如法国的戛纳,这个南部海滨的蕞尔小城,却在国际上名声大振,只因为它每年度的电影节,是世界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三大电影节之一,代表着电影文化时尚;另外像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则是科教兴城的典型。

五是信息中心。大多数城市都是一定区域内的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功能与城市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作用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正是由于频繁而集中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活动,才使城市成为信息产生、汇集、过滤和扩散的中心,从而又反过来支持了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已成为支持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大产业。城市作为信息中心的功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是旅游中心。城市地处交通要冲,文化娱乐休闲设施完善,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成果,因而成为一定区域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业甚至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如美国夏威夷的火奴鲁鲁,这个太平洋上的璀璨明珠,其知名度之高,远胜于美国的许多州府。

七是宗教中心。一些城市以多种宗教并存而著称,或在某种宗教中的特殊地位而驰名于世,前者如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位一体的圣地,由于其历史地位特殊,联合国于1947年决议设定其为国际城市;后者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便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朝觐和观光者数十倍于本城市的居民。

上述功能定位,只要是城市多少都具备一些条件,只是不同的城市有的功能较强,有的则较弱;有的功能影响面较广,有的则影响范围有限。根据城市某种功能的强弱,人们可以确定某一城市的性质,并进而确定其发展方向。某一城市在某一功能上的特殊重要性实际上也就构成了该城市的特殊功能。

什么是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存在的一种形式。

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特性,城市的能级越高,对城市功能区的要求就越高。城市功能区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细分的结果。本部分对功能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阐述,主要内容有:

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

充满活力的特色功能区 ;

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根基和体现 ;

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要点:

1、 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功能区具有极高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有较强的社会经济效应;功能区间的竞争是现代区域竞争的主要形式。

3、 具有特色的经济功能区是城市经济功能细分的结果,由特色功能区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

4、 各具特色的功能区范例。

5、 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一、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经济和非经济的)的依赖日渐增强,客观上要求社会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多种社会功能集成的“城市”由此产生。

一个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现代城市,是由多个特点清晰明确的功能区组成的。城市的职能就是由这些功能区充分地发挥自己作用来实现的。从动态的角度讲,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城市功能区的四大特性

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

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城市功能的载体

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是实现城市功能的空间集聚形式,是现代城市运行的方式。城市是由多个功能区有机组成的,城市的功能,就是所有功能区功能的集合体。产业集聚和功能优化是城市功能区的本质特征,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所承担的主要功能,确保自己所占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也使整个城市在多元功能整合的基础上进入更高的运行层次。

2、明显的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来源于企业的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正因为聚集能降低彼此运行的成本,提高运营的效率,所以产业组织或产业群在地域上的聚集构成了城市空间的结构形态。城市的集聚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要的资源转换中心,将汇集和吸引的资源转换成各种产品、货物和信息知识产品;二是价值增值中心,在资源要素的转换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三是物资集散和流转中心;四是资金配置中心;五是信息交换处理中心;六是人才集聚中心。

城市功能区的聚集效应表现为与核心功能相关的社会资源的密集分布,即表现为对诸如人才、信息、资本、物质要素、技术等社会资源的高势能吸纳和高效率利用,是城市集聚效应的最集中的体现,可以在相对有限的地域空间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产出。

3、辐射扩散效应

城市功能区通常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相关区域、相关产业都会受其影响。功能区的辐射扩散功能在于:一是扩张自身市场性权利的作用范围;二是构筑更大空间的集聚协作体系;三是扩散功能区的优势能力,如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但这种扩散能力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与行政区和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产业区、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扩散能力,会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演化与发展。

4、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经济功能区的主导产业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多层次、长产业链的特征,经济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表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区域主要的收入来源。如以电子、电讯为主要产业的渥太华电讯谷(加拿大),以高科技产品及元器件发明生产为主要产业的班加罗尔(印度),都处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先位置,而且在功能区内拥有研发、生产、贸易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表现出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扩散能力。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反映在社会效益上。行政功能区内行政机关密集,方便处理社会事务,提高了城市运行的效率。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功能区产业群的创新动力,更加依赖由功能区作为载体的区域竞争力。由功能区形成的独占性比较优势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打造强势经济功能区、确定地区经济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发挥比较优势,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寻求超常规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布局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土地资源变得紧张,用地功能竞争激烈,城市内部出现了工业、商业、行政、居住区前所未有的功能区空间布局结构。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城市结构提出各种理论,解释城市结构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方式,解释功能分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正是功能区的出现和发展,才促进了城市结构的优化。因此城市结构的特点,就是一个城市内部功能区分布和发展的特点,而从功能区的角度进行研究,城市结构理论也就是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发展理论。

归纳起来,基本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

同心圆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于1925年最早提出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单一的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圆结构。 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分为中央商务区、居住区和通勤区三个同心圆地带。中央商务区主要由中心商业街、事务所、银行、股票市场、高级购物中心和零售商店组成。中央商务区的外层是居住区。而通勤区位于居住环境较好的郊区,分布着各种低层高级住宅和娱乐设施,高收入阶层往返于城郊间的通勤区。

北京建国来的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同心圆模式,内城是整个城市核心地区,居住区大量分布于二环到五环之间,而远郊地区则分布着别墅、townhouse等低密度住宅。但北京的同心圆模式没有特别清晰的功能分区,核心地区聚集着城市的多种功能(行政中心,历史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等),而由于时间距离等原因,城郊间的通勤不是富有的远郊居住者的主流选择。

扇形模式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h?霍伊特通过对142个北美城市房租的研究和城市地价分布的考察得出,高地价地区位于城市一侧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扇形范围内,成楔状发展;低地价地区也在某一侧或一定扇面内从中心部向外延伸,扇形内部的地价不随离市中心的远近而变动。 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也就是说,城市地域的某一扇形方向的性质一旦决定,随着城市成长扇形向外扩大以后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按照霍伊特的扇形理论,城市地域结构被描述为:中央商务区位居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由于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呈现为由低租金向中租金的过渡,高房租却沿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干道从低租金区开始向郊区成楔形延伸。

多核心模式

美国地理学者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地域结构情况下发现,除了cbd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区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这些核心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1) 某些活动需要专门性的便利,如零售业地区在通达性最好的地方、工业需要广阔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

(2) 由于同类活动因素集聚效果而集中。

(3) 不同类活动之间可能产生利益冲突。

(4) 某些活动负担不起理想区位的高地价。

他们认为,越是大城市,核心就越多,越专业化。行业区位、地租房价、集聚效益和扩散效益是导致城市地域结构分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中央商务区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但却是市区交通的焦点;批发和轻工业区虽靠近市中心,但又位于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居住区分为三类,低级住宅区靠近中央商务区和批发、轻工业区,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常常偏离城市的一侧发展,而且他们具有相应的城市次中心;重工业区和卫星城则布置在城市的郊区。

北京目前和今后的发展更倾向于这种多核心模式。cbd、中关村、金融街等几个具有明显聚集扩散效应的功能区,足以成为城市的区域核心。多核心模式是城市功能进一步细分的结果,是不同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城市功能的结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三)经济功能区与非经济功能区

功能区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根据与经济的相关程度,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

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

经济功能区是一个区域的核心发展能力所在。经济功能区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聚集扩散能力。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本城市的功能需求,而且会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满足区域乃至全球化不同经济功能的需求。

按照主导产业的不同,经济功能区可细分为产业区、商务区、商业区和旅游区等。

二、充满活力的特色经济功能区

特色经济功能区是在各经济功能区基础上,以具备某种鲜明特色而获得独占性比较优势和发展能量的经济功能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区的进一步细分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根本上说,这种区域功能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竞争激化、市场细分的客观反映,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

特色经济功能区已经在我国的经济土壤中萌发成长。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它们充满了活力和竞争力,表现出极强的生存优势。

(一)特色产业区

特色产业区是产业区发展细化的结果,是某种新兴或强势产业集聚发展、规模膨胀在空间上和经济上的体现。北京最典型的特色产业区就是中关村,作为特色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赋予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力。

特色产业区在西方国家发展要更早更成熟,如美国的硅谷。

1951年位于美国旧金山市南面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斯坦福大学在其校园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化的科学研究园——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斯坦福研究园最后发展成美国最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区——“硅谷”,聚集了惠普、英特尔、苹果等世界级的高科技公司。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硅谷拥有极强的创新和发展能力。很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技术产业和产品来自于此,三次技术革命——70年代的半导体、80年代的pc,90年代的internet,也都发生在硅谷。硅谷及其周边上市科技公司的总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逼近整个法国股票市场的总和。硅谷仅电脑和半导体的生产制造,就占了美国工业成长的45%。

特色产业区需要发展环境的支持。举例说,高新技术产业区如果没有科研和人才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环境,将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健康发展。

特点:

1、一定的产业集聚基础。

2、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产业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等。

3、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

4、较完善的市政交通、商务配套设施。

5、创新文化的大行其道。

(二)特色商务区

现代经济生产要素向高级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高级化、专业化的服务业在国际城市高度集中,导致对商务办公空间的需求迅速增长,工业化时代形成的“生产型”城市地域结构向“服务型”城市转化。由区域政府主导开发的中央商务区常常以城市副中心的形式出现,不仅形成了现代商务活动的聚集区,也分化了过于集中的城市空间结构。

20世纪70年代起,原先高度集中在中心商务区的商务办公活动开始分化,城市空间结构也呈现出多中心模式或网络模式发展的趋势,特色商务区应运而生。特色商务区,是面向更狭窄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环境、设施及服务的商务区。

与普通的商务区相比,特色商务区内的主流公司在主营业务、公司规模、公司性质、技术水平和人才需求等方面更具关联性或相似性,有着比较一致的环境需求。

北京的金融街大体上可以看作为一种特色商务区。在金融街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以及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保集团、平安保险公司、华泰保险公司等国家级金融机构和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网通公司等300多家著名企业,基本形成了以金融机构、通讯、网络公司为主,法律、咨询、评估等配套服务机构为辅的新的金融商务区。

特点:

1、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基础;

2、良好的商务环境,处理大量信息的通讯网络能力;

3、积极的产业政策与制度环境;

4、便利的内外部交通;

5、龙头企业聚集和高度集中的专家队伍及专业人才;

(三)特色商业区

特色商业区,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活动区,具有某种鲜明特色,并且这种特色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从产生特色的原因看,特色商业区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环境特色型

顾名思义,这种特色商业区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其独一无二的环境和区位优势。如有着悠久传统和黄金位置的王府井步行街,营业面积31万平方米,年销售额40多亿元,是北京市规模最大、大型综合商场最多、老字号云集的市级商业中心。王府井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北京的标志之一,成为北京形象的一部分,具有一种难以抗衡的竞争优势。

前门商业街也属于环境特色型商业区。

前门商业街有8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京城最大的商业中心,一些老店,名店至今尚存.在店铺布局、建筑形式、经营特色和品种等方面都体现了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但近年来,由于受交通、停车等条件限制,加上附近文物古迹众多,危旧房多,前门商业区改造难度较大,和其它商业中心相比发展较慢。目前商业主要分布在前门大街两侧和大栅栏地区.现有营业面积8.3万千方米,销售额7.4亿元, 以中小型网点为主,大型网点少。

2、产品特色型

产品特色型商业街区,是指在某些产品或服务上具有独到性和极强竞争优势的特色街区,如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三里屯的酒吧一条街、东直门内的簋街等。

老簋街是1997年初步形成的。当时有148家商户,其中餐饮业商户有45家,开始形成餐饮特色。它东起二环路东直门立交桥西端。2000年9月28日,北京市商委把这条大街命名为“餐饮特色街”。由于早年半夜上市,民间称其为“鬼街”,后被称为“簋街”,形成红门脸红灯笼的特有街景。

2001年因危旧房改造和市政道路改造,簋街只剩“半壁江山”。2002年8月,新的簋街重张。为了重振江山,簋街45家餐饮商户经商达成共识,为这条特色餐饮街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簋街每天的龙虾消耗量都在18000~20000斤,大约相当于全北京总消耗量的1/3,解决了5万~6万人的就业问题,总产值以年均15%的高速增长,2000年的利税额已经占到整个东城区私营餐饮业的1/10,路边小餐馆里的厨师月收入逾万元。簋街,作为特色餐饮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特点

(1)一定的市场对产品的认同基础;

(2)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好;

(3)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环境或产品服务的不可替代性;

(4)具有较强的产业集群或消费集中效应;

(5)政府政策支持。

(四)特色旅游区

特色旅游区,是指将物质、精神或文化等要素与旅游紧密结合,赋予其更丰富的含义,从而实现吸引游客,刺激旅游消费目的的旅游区。

将旅游与文化,特别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区,目前是特色旅游区发展的主流。如代表美国文化的迪斯尼乐园、代表中国宋代文化的杭州宋城等,都因将文化深植于旅游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家旅游规划与发展财务司司长魏小安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一文中指出,“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

特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特色旅游区将爆发出更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特点:

1、当地旅游资源质量和历史文化的渊源,比较优势明显;

2、扩散作用强,周边区域及相关行业将受到辐射;

3、对资源整合能力要求高;

4、对旅游品牌的打造与传播;

5、旅游市场的成熟。

三、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根基和体现

在经济发展的中早期阶段,区域间的竞争仅仅基于区域本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聚集的水平不高,区域分工只是你生产粮食、我生产布匹的简单分工方式。简单分工的重要特点是,区域功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产品类别的不同。

但随着贸易的区域扩大和产业规模、水平的发展,提供某一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无法被唯一的一个或几个区域独享,太多的功能区具有这种优势,市场也能容纳众多的功能区提供同一类产品。面对更加专业化的竞争对手,浩瀚的市场信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光靠成本低廉是不够的。

所以说,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根基,一个特色功能区的强弱也是该区域比较优势的具体体现。

要增强一个区域竞争力,不仅要建设功能区,还要使功能区所承当城市功能和提供产品或具有某种特色,这种“特色”从城市功能的角度讲是一个城市长期发展必不可少的;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讲,其形成的优势短时间是不可替代的。在大都市功能区打造的过程中,寻求功能特色才能适应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市场的需要,才能形成独占性的、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因此,全力打造特色功能区是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比较优势的根基,也是区域超常规发展的一个现实途径。

四、具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上海新天地——特色商业街区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地带、紧邻繁华的淮海中路南侧,1999年初开工,2000年6月全部建成,总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六万平方米,是由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建筑组成的时尚休闲步行街。

“石库门”是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传统建筑,它的设计外墙为欧式联排房,而内部保留天井、客房、厢房等江南民居特色,是一种美观雅致的中西合璧住宅。其带有两个铜质大吊环,配以厚实花岗岩的门框的乌漆大门,蕴含了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的美感,曾深得上海人青睐,称之为“石库门”。在旧上海,拥有一幢独门独院的石库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的主人多是江浙一带的社会名流和上海本地的富有阶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石库门最风光的时代,居住者多为当年上海的中上层人士。石库门里曾走出过陈独秀、鲁迅、茅盾、周信芳、刘海粟、胡蝶、邹韬奋等文化名人,还曾被作为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

为了真实体现上海历史文化,同时使新区满足上海国际城市形象的需要,美国旧城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设计事务所和东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设计事务所以及同济大学设计院的共同配合,分别以不同视角剪裁石库门里弄。石库门建筑群的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使人感觉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按照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情感特点设计,成为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

新天地的石库门里弄处处体现21世纪的舒适和方便,自动电梯、中央空调、宽带互联网,一应俱全。消费者上网可以迅速查询商店的商品价格和餐厅、酒吧的菜单以及电影院上演的电影,并可以预定座位,还可直接网上浏览,观赏新天地露天广场及餐馆内的文化表演。

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的焦点和形象。各路明星、艺术家、企业家、银行家、驻沪外交官纷纷前来游玩,国际模特儿大赛、时装表演、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电影新闻发布会等时尚文化活动,也都选择在上海新天地登场亮相,两年的时间里共组织了300多场活动。招租的对象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现有98 家租户中,85%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新天地投资高达10多亿元,在只租不售的经营策略下,从表面上看资金回收困难。但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地价的提升,从最开始的每平方米7000元-10000元,到现在的每平方米17000元-25000元。其“翠湖天地”项目一期售磬,二期有2000人排队。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高档社区,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收益。“新天地”实际上是投资者的一张拿地王牌,带着这张王牌香港瑞安集团已经闯入了杭州和重庆。

特点:

1、旧城改造与国际大都市形象建设相结合。

2、独特的传统建筑革新方法对历史做出合理取舍。面对历史保护的两难境地,新天地采取了一方面刻意维护建筑外立面的历史痕迹,另一方面又大 胆创新建筑内部构造和设施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将体验历史文化与商业价值紧密结合。

4、市场资源整合能力强。

5、成功运作使新天地成为上海市的亮点,并以其浓郁的地域性赢得了世界性,以其环境的可识别性、情景性和环境的适宜性使区域价值得到提升。

6、在“新天地”以外的大规模高档住宅区寻找投资资金盈利点。

杭州宋城——特色旅游区

杭州宋城旅游景区位于西湖风景区西南,北依五云山、南濒钱塘江,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特色旅游区,由杭州世界城宋城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宋城是以反映两宋文化内涵为特色的主题公园,整体设计参考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宋代都市的繁荣景象,同时引进西方的艺术处理手法,增强景观的包容力和冲击力。宋城分为《清明上河图》再现区、九龙广场区、宋城广场区、仙山琼阁区、南宋风情苑区等几个特色鲜明的游览区域,从不同的角度营造宋代都市气氛。

宋城开始建设于1994年,1996年5月18日正式开园,总投资1.6亿元。“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口号在西湖畔一炮打响,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至今共接待游客逾千万,年均门票收入6000万元以上。

宋城置业有限公司的旅游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他们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房地产开发、高等教育、文化传播、电子商务等,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特点:

1、满足现代人寻根、怀古的心里需要。

2、将传统文化作为旅游的底蕴,增加了旅游的特色,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产业化。

3、整体运作,市场主导。

4、旅游资源深度整合。旅游开发与房地产相结合,通过旅游带旺房地产;同时创办旅游大学、举办会展博览等,将已有优势充分发挥。

总部经济——特色商务区

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完全商务化,在中心城市商务环境优良的区域实现多总部集群分布,提高总部运作效率,而生产加工部门则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总部经济可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聚集,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总部经济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有五种效应:一是税收供应效应,总部在哪里,一般结算中心就在哪里,部分税收会留在总部所在地;二是产业效应,总部入住一个区域,会带动产业集群效应产生,带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三是消费拉动效应 ,总部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生产活动,还会产生一系列消费活动;四是就业乘数效应,商务服务产生的就业和生活服务出书的就业往往能带来新的就业;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地区总部越聚集越会吸引社会资源和其相关的社会资本继续进入,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总部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地区)所追求的新的经济形态。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地区),都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放在发展本国(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城市功能有哪些

城市主要有三个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cbd,住宅区,工业区

除此之外,还有行政区(政府用地),文化区(图书馆等),游憩区(游乐场之类的)等

作者头像
xidian创始人
上一篇:吃元宵的英文(吃元宵用英语怎么说?)
下一篇:吃草的拼音(“吃草”什么意思?)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