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起源和历史(风筝的起源和历史手抄报)

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起源如下:

风筝是由中国古代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才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楚汉相争时,韩信曾命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在夜间漂浮在楚营上空,并让风筝发出奇怪的声音,来瓦解楚军士气。

风筝的特点

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骨架结构、系线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很有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传统样式有串型(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

风筝有北鸢、南鹞之分,各地各有特色: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

天津以“风筝魏”最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精华,风格独特。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地方色彩。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

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性,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

风筝的起源和历史

风筝的起源和历史:风筝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外的另一大发明,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人类最早发明的飞行器。

在古代,多用于军事探测、联络、越险等。如汉代刘邦攻打未央宫,就是根据韩信用风筝线测量之间距离,以开凿地道而一举获胜。

唐代以后,风筝逐渐成为民间的娱乐玩具,到明清时代,风筝发展到鼎盛时期。清代诗人王鼎,《村居》中写“草长莺飞二月天,佛吹杨柳醉春烟。儿童上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开始在民间普及。

而真正形成流派,还是从清朝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问世后开始的,在他撰著《红楼梦》的同时,曾为残疾人撰著一部《废艺斋集稿》,全书共分八卷,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总结了43种中国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及图谱。

同时还附有各种风筝制作要领的21首口诀,经艺人们相互传递、抄录,将风筝技艺流传至今,使我国的风筝文化技艺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潍坊、北京、天津和南通四大区域流派。

古代明民间风筝的种类:

民间传统风筝以源于山东潍坊的民间三色风筝镇晌吵为代表。三色风筝的主要标志是采用红、绿、黄三色构图,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潍坊的杨家埠是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三色风筝与杨家埠的木版年画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潍坊杨家埠的三色木版年画硬翅风筝,曾被视为潍坊风筝的代表作而流行各地。

江浙一带的硬翅蝶、双翅蝶风筝,是从潍坊三色硬翅蝴蝶的造型演变而成。台北的凤蝶,也吸取了齐鲁风筝的色彩和造型,赋以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山东民间风筝的取材带有显著的大众色彩,如山东省的德州地区流行的民歌“十女踏青”,就曾叙述了牛郎织女、红灯、花篮谨链、金鱼、鸡、蝴蝶、蜜蜂、花瓶喜字、七星、梅花灯器物,文字以及动植物形态和人物故事的风筝。

风筝的历史及由来

风筝是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就运用竹子,改进了墨翟的风筝材质,直到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坊间才逐渐开始以纸做风筝,在当时称为“纸鸢”。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成为了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逐渐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代周密曾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其中的“鸢”指的就是风筝。此外,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关于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文化: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作者头像
xidian创始人
上一篇:风陵师太(风陵师太和郭襄有关系吗)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