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练兵(小站练兵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小站练兵的小站练兵的背景

光绪七年(1881)十月,22岁的淮军子弟袁世凯以捐纳“中书科中书”身份,到山东登州投入庆军统领吴长庆幕中,不久,委任帮办营务处,办理军需、军法、参谋等事。翌年,朝鲜发生“壬午政变”,袁世凯随吴军赴朝,负责前敌营务处,参与诱捕大院君李昰应,他的表现受到了吴长庆的赏识,也给了朝鲜国王以深刻的印象,受到国王的单独接见。平乱之后,袁世凯受到朝廷的褒奖,以“治军严肃,剿抚应机”,得“以同知分发省分,优先补用,并赏戴花翎”。

当时日本谋朝日亟,朝鲜国王请求清朝代为练兵,北洋大臣李鸿章嘱吴长庆筹划此事,吴派袁办理为朝鲜练兵事宜,袁在朝方的协助下,选壮丁千人,仿淮军制,为朝鲜练“新建亲军”左右两营,后又练兵五百,名“镇抚营”,此次练兵,规模虽不大,但为日后小站练兵积累了经验。

光绪十年,吴长庆率庆军三营回国,留汉城三营由记名提督吴兆有统带,以袁世凯总理营务处,十二月四日,朝鲜亲日派发动政变,挟持国王,杀亲华派,改组政府,日军亦参战,吴、袁与“总办朝鲜商务委员”陈树棠立谋镇压,仅用七日即击败日军,平定政变。第二年,李鸿章谕令陈树棠辞职,十月二十八日,奏请委任袁世凯“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并以知府分发,尽先即补,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

袁世凯上任后,扩大公署组织,采取多项措施,强化中国的宗主权,招致日本的不满,国王也对袁有损朝鲜主权的某些作法表示不满,日本乘机怂恿朝鲜自立。袁世凯为了与日本争夺朝鲜的控制权,在政治上扶持朝鲜的亲华派,打击亲日派势力,他的行动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李给袁的评语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在李的奏保下,袁于光绪十九年(1893)五月补授浙江温处道。1894年五月,朝鲜东学党起义,国王请求清军赴朝平乱,蓄谋已久的日本也借机出兵朝鲜,袁于七月十八日因病奉旨回国,不久,中日即在海、陆爆发了全面战争。

袁世凯从朝鲜回国后,朝廷本欲令他上前线带兵打仗,李鸿章为保全人才,派袁去辽宁凤凰城办理清军前敌营务处兼筹转运事宜,他不但完成了任务,还实地了解大部队作战的指挥和后勤保障情形,及时向李鸿章报告前线军情,给李留下了“知兵”的印象,为日后经营练兵事业做好了铺垫。 甲午一战,淮军惨败,旧式军队腐化懦弱之缺点,完全暴露。帝、后及主政的王公大臣意识到湘淮军已不足恃,必须组建一支新式军队,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1894年底,清廷接受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决定训练新式陆军,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小站招募开办,胡招募兵丁四千七百余人,名曰“定武军”。

1895年,袁世凯在京充“督办军务处”差委,他广泛采纳各国兵制,总结以往练兵经验,提交了详尽的新建陆军“营制饷章”、“练兵要则”和“聘请洋员合同”。十月,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李鸿藻、兵部尚书荣禄等人奏请“变通兵制”,“饬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假以事权,俾专责任”。袁奉旨即赴小站,接管“定武军”,添募两千多人,仿德国军制,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名曰“新建陆军”。

新建陆军与旧淮军不同,它按新标准募兵,按新操典练兵,用最先进枪炮进行射击训练,按新营制进行多兵种协同作战训练,按实战要求配置后勤保障体系,还要建立培养军官的随营学堂,做好官兵的精神教育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它是一支带有实验性质的训、教、战综合体部队。

新建陆军的指挥机构为两处四局:督练处,由袁世凯亲任督练官兼分军总统(下设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辖文案、稽查、马弁、护勇等297人);教习处,洋员、翻译各13人;粮饷局,总办委员一人,文案及职员44人;军械局,总办委员一人,职员28人;军医局,正医官一人,副医官及职员15人;转运局(即辎重营),行军时另设。指挥机构人员共计410人。(刘凤翰:《新建陆军》,1967年版,p54)

新建陆军的战斗部队配属步、炮、马、工四个兵种。原拟营制为:

步队一军(相当一个旅)分两翼(团),每翼设统领一员,辖二至三营,每营辖前、后、左、右四队(连),每队设左、中、右三哨(排),每哨辖六棚(班),每棚正副头目(班长)2人,正兵12人;每营士兵1008名,统带官至哨长46名,文案、委员、医生、书识、号兵、护勇、伙夫、长夫500名,合计1554名。

炮队一营,分左翼重炮队,辖3哨、27棚,每哨重炮6尊,共计18尊,兵378名;右翼快炮队,辖3哨、24棚,每哨快炮8尊,共计24尊,兵336名;接应马炮队,辖3哨、18棚,每哨接应马炮6尊,共计18尊,兵252名;每营士兵966人,统带官至哨长46名,文案、委员至长夫481名,合计1493名。

马队一营,辖4队,一队辖3哨、12棚,每棚正副头目2人,马兵8人,每营士兵480名,统带官至哨长26名,文案、委员至长夫303名,合计809名,马556匹。

工程一营,辖桥梁(111人)、地垒(193人)、电雷(60人)、修械(66人)、测绘(43人)、电报(20人)六队,营部28人,合计521名。

新建陆军的待遇在当时的清军中最为优厚,它将官、兵、文员及长夫的饷银制度化,精确到每一职位,每一个人,甚至炮兵的擦炮油布、马匹的喂养银等杂项开支都有定额。步队正兵每月饷银4.5两,副头目5两,正头目5.5两;哨长(副排长)15两,哨官(排长)20两,公费银10两;领官(连长)50两,公费银100两;帮统带(副营长)100两,统带官(营长)100两,公费银300两。

炮队因是技术兵种,官兵的饷银都较步队从优,正副头目、正兵的月饷分别是6.5两、6两、4.8两;而连、营级军官均比步队同级军官月饷多50两。马队、工程队官兵饷银也稍优于步队。

按当时的物价,一名正兵刨去一两伙食费,剩下3.5两银子已足够养家糊口,而营长的饷银加上公费银竟达4800两(炮兵营长是5400两),一般省份的州县官和四品京官都难企及。发饷的办法也有改进,每月由粮饷局派员会同军官在操场公开点名发饷,杜绝了吃空饷和层层克扣的陋习。而不同职位的饷银拉开差距,对官兵的立功上进欲望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营制饷章见袁世凯编纂:《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北洋军阀》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pp21-31)

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从外国采购,都是新出厂的产品。步兵使用奥国造曼利夏步枪,骑兵用曼利夏马枪和战刀,炮兵装备德国克虏伯厂制造的57厘米过山炮和七生特半陆路炮,军官一律佩带六响左轮手枪和佩刀,这些枪炮在当时清军中都属一流的装备。

十一月初六日,袁世凯报奏新建陆军编成,步队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二营,右翼三营,炮队一营,马队一营,工程兵一营,总计11301人,若减去指挥机构和各营的文职人员3851人,战斗部队是7450人(《新建陆军》,57-73页)。新建陆军的营制饷章还不算完备,也不尽合理,但已具备了后来北洋六镇营制饷章的雏形,在当时来说,已算是一项创举,它迈出了清末军制改革的第一步,缩小了与外军的差距,加快了清军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小站练兵期间,袁世凯注重军事教育和军官的培养,因缘际会,招揽了一大批优秀的文武高才。

袁世凯在步兵、炮兵、骑兵中创办了随营学堂,还开设了一所德文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1896年初,袁世凯从正兵中考取识字者234人,80人学步兵,80人学炮兵,24人学骑兵,50人学德文,各学堂均聘请德国军官担任总教习,学期两年,毕业后,学德文者派往德国留学,其他学员分派各营任下级军官。袁世凯每月从自己的薪金中拿出三分之一(200两)奖励学员,还选送优秀学员去日本军校留学,为后来的北洋新军培养出很多中高级军官。

袁世凯非常注重扩充自己的干部队伍,只要得遇人才,就想方设法招入麾下。新建陆军的班底,有些是他的亲信旧部,如管理参谋营务处的徐世昌,是他少年时的朋友;粮饷局(兼转运局)总办刘永庆,是他的表弟,在朝鲜时任他的秘书;步兵右翼第二营统带吴长纯,是他在朝鲜时的老部下,后任北洋第五镇统制;马队第一营后队队官吴凤岭,是袁家佣人的儿子,在朝鲜时任他的卫士,后任北洋第四镇统制。有些是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的教习和学生,如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段祺瑞,李鸿章派他到德国学习炮兵一年;督操营务处总办兼步兵学堂监督冯国璋,秀才出身,武备学堂毕业后留任教习,曾任淮军将领聂士成的幕僚,参加过甲午战争,1895年夏由聂推荐充当出使日本大臣裕庚的随员,结识日军中将青木宣纯,考察日本军制,汇编成书,新建陆军训练操典多出其手,是北洋系著名的军事教育家;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武备学堂毕业后长期督办随营炮队学堂,曾率学生参加平壤战役,后由武备学堂总办荫昌介绍给袁;武备学堂毕业的曹锟、张怀芝、段芝贵、王英楷、陆建章、李纯、王占元、刘承恩等都在新建陆军任中高级军官。有些是淮军旧将,或由李鸿章及淮军将领引荐的人才,如步队左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姜桂题,行营中军(相当于督练处总务长)张勋,还有后来成为袁的重要智囊的阮忠枢等。(参见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53-57页)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了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期的重要干部和北洋新军的高级将领。

袁世凯是清朝官员中第一个认真学习外国军队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袁世凯以练兵有功,升任直隶按察使,短短三年,他从正四品升至正三品。翌年十二月,荣禄奏准成立“武卫军”,自募一万人在南苑编练,号称武卫中军;以直隶提督聂士成的武毅军一万五千人为武卫前军,驻芦台;以甘肃提督董福祥的一万二千人为武卫后军,驻蓟州;以四川提督宋庆的毅军一万二千人为武卫左军,驻山海关内外;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一万人为武卫右军,驻小站。

光绪二十五年(1899)五月,德军在山东日照等沿海地区滋扰,清廷准荣禄所奏,命袁世凯率武卫右军以操练行军阵法为名,开赴山东德州驻防。六月,授袁世凯工部右侍郎。当时,义和团已在山东漫延,巡抚毓贤以仇外心理,庇护纵容,其势大张,清廷命袁世凯移师沂州,十二月六日,命袁署理山东巡抚(二十六年三月十四日实授),二十六日,袁率军抵济南接任。

从朝鲜铩羽而归,到荣任封疆大吏,仅用了五年时间,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的成就和政治上的机敏练达是主要原因,前者使他在一帮庸碌无为的谗臣败将之中脱颖而出,后者使他取得了荣禄、庆亲王和慈禧太后的绝对信任,即使迭遭参奏,照样加官晋级。但此时出任山东巡抚,对袁世凯来说却并非幸事,他面临着相当艰巨的任务:一要防止德军借保护胶济铁路之名进入内地;二要迅速剿灭拳民,保护洋人和教堂,安定社会秩序,不给外国干涉的借口;三要充当两江、湖广的屏障,严防拳民向南方流窜;哪一项完不成,都会断送他的政治前程。

然而,袁世凯不但完成了以上任务,还利用清剿拳民之机扩充了军队,庚子之乱,武卫军之中、前、后、左四军几乎全都溃散,只有他统领的武卫右军完整保存下来,还扩充到了一万九千六百多人,相当于两个混成协(旅)的兵力,成为当时一支最强大的军队。史家对袁世凯在庚子年间的功绩评价极高:“若以小站军人之有大功于国家者,未若在阻拳匪南下一事。直隶山左,究皆瘠地,且交通不便,若拳匪之祸一延及长江流域,则中国之损失当有数倍于庚子赔款者。长江互保条约之能成,袁氏扼山东之功也。”(蒋方震:《中国五十年来军事变迁史》,《北洋军阀》卷一,1047-1048页) 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凭着庚子年间的功绩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了李的继任者,42岁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末政坛上堪称奇迹。十二月十日,诏命袁世凯参与政务处,跻身于朝廷推行新政的领导核心,直隶总督的班次高于两江、湖广总督,他成了超越刘、张的首辅大臣。慈禧太后自西安回銮后,袁世凯从军中挑选一千精锐担任紫禁城卫队,他还派兵接管了京、津和华北地区的防务,武卫右军成了朝廷唯一可以倚靠的劲旅,这使他的政治地位迅速提升。

《辛丑条约》签订后,占据东三省的俄军拒不撤兵,英、日干涉无果,与俄国的矛盾日益加剧,东北形势危急。朝廷意欲调兵加强东北边防,武卫右军驻防区域的扩大又使兵力不敷使用,扩充新军势成必然,这一任务又落到了袁世凯的头上。袁世凯未雨绸缪,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十三日上奏“拟定募练新军章程”,派王士珍在正定等地选募壮丁六千,带至保定训练,称“新练军”。二月十一日,他从武卫右军随营学堂中挑选优秀生55名送入日本陆军学堂,以为日后训练新军培养教官。

朝廷发表袁世凯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五月四日实授)仅过11天,他就在五月十六日连上“北洋创练常备军营制饷章折”、“直隶创设军政司拟定试办章程折”、“建设北洋行营将弁学堂拟定试办章程折”(《养寿园奏议辑要》,《北洋军阀》卷一,pp755-760)。这三道奏折是中国军制史上的开山之作,也是清末改革史上的重要文件,堪与刘、张“江鄂会奏变法三折”媲美。

袁世凯设计的常备军制度是一项创举,“计丁抽练,入伍当差”,支给全饷,在营三年,退伍为续备兵,月支饷银一两,又三年,退为后备兵,月饷减半,平时各就其业,冬季操练一月(《北洋军阀》卷一,p757),它解决了平时练兵与战时扩军的衔接问题,也解决了在财力不足的条件下使军队(包括续备、后备兵)维持最大规模的供养问题。他创设的直隶军政司,是常备军的管理、训练和教育机构,为日后各省编练新军在组织机构、营制饷章方面提供了样本。他规划了完备的军事教育体系,陆续开设了陆军小学堂、高级军官学校以及不同兵种的专科学堂。以此为起点,袁世凯开始了新一轮的练兵事业,直至练成北洋六镇。美国记者托马斯·f.米拉德赞扬袁世凯:“在清国的所有官员里,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外国军队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等译,三联书店,2001,p136)

小站练兵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小站练兵是近代史上具有巨大影响的事件,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的序幕。

在军事装备训练方面,袁世凯极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且专门培植依属于自己势力,最后形成军阀集团。北洋军阀集团曾经影响中国政局10多年,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

小站练兵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集团曾经影响中国政局10多年。小站镇也由此成为日后各踞一方、相互征伐的军阀们的‘摇篮’。”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北洋军阀的前身

1895年11月19日,袁世凯接到朝廷命令,接替胡燏棻去天津练兵。

袁世凯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再加上原有的4750名定武军,一共7300人。包括伙夫、马吏等人,总数达万人以上。

袁世凯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操练兵马,史称“小站练兵”。

1898年10月,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1900年,在对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留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没有对抗外军,力量保持完整。这股兵力后来成为清末陆军主力,也是北洋军阀的前身。

在袁世凯的训练下,士兵们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大清朝。

许多知名将领都曾在此新军中任职,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等人。

1898年12月,新军改为“武卫右军”,直接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节制。

1898年10月27日,英国海军将领贝思福勋爵去小站拜访袁世凯,他参观了他的军队。在他的书中这样说:

贝思福评论说这是他“ 在中国看到的唯一一支完全合乎西方标准的真正的军队 ”。

贝思福对袁世凯的评价非常高,他这样说:

当时,贝思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彻头彻尾的爱国者”、“绝对忠于朝廷”的袁世凯, 首先在“戊戌变法”中背叛了光绪皇帝,于1898年9月20日向荣禄告密,导致变法失败。其次于1912年1月26日,授意段祺瑞等北洋军五十位将领发布了《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向隆裕太后逼宫,逼迫溥仪退位,清帝国把政权交给自己,背叛了大清国。最后于1915年12月12日称帝,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小站练兵园,游览中国近代陆军的诞生地--天津小站练兵园

文/高燕飞

早与妻子驱车南下去天津南郊小站镇。早就知道有个天津“小站”,是中国陆军由古代兵勇刀矛向近代军衔制热兵器军队过渡的历史现场。

由于行前认真查看了地图路线,仅一个多小时,就顺利抵达这座在袁世凯当年小站练兵遗址基础上复建的“小站练兵园”。

这里有整齐密集的灰瓦灰砖四合院式的兵营,有高大城墙围就的练兵场,有汉白玉基座的讲武堂。一圈城墙墙体内是长廊式博物馆。

我登上小站练兵园的城墙上,扯看着那清军的八旗旗帜,想起了鲁迅的那句“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诗句来。从这里走出来的北洋军阀及后来的各路军阀,在中华大地混战了数十年,造成了极其深重的民族灾难……

练兵园内正中的那座高台上的“讲武堂”,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建陆军的“随营学堂”。看着讲堂内中式的教桌课凳,想象着从这里,走出中国的第一代近现代军队人才,大多成了后来大名鼎鼎各路军阀和大帅。这里,可以说是中国军队崛起的“原点”。

走下城来,“潜入”城墙“腹腔”内,开始了天津小站练兵史的探访。走过长廊,好像是穿越时光隧道,百多年前发辫刀矛的屈辱和怪异大沿帽下的垂辫,一股脑迎面扑来。

这里的陈列和展览,让我们第一次有系统地了解了中国军人是如何由古代兵制迈向近代军制的。其镇(师)、协(旅)、标(团)、营、队(连)、哨(排)、棚(班)的建制,就是这过渡的产物。

盔甲兜鍪、弓箭大刀,曾是中国军人千年来不变的装备;而号衣加抬枪、洋枪,则是中国军人嬗变的开始。

在这里展示的很多事物,都能看出这种过度性质。如,高级军官的大沿帽上竟然也缀着一颗不同颜色和质地的“顶戴”珠,只不过是没有“花翎”;有时干脆着西式军服,却带着“顶戴花翎”式的红缨帽,士兵的大沿帽下都垂着大辫子,甚是滑稽。其帽徽也是镶嵌着不同质地和颜色的“顶戴”珠。军官的礼服,甚是花哨,比起十九世纪西方军队军服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站练兵时开创的西式军服,让马褂号衣般笨拙的清军利落了不少,但现代军帽下的垂辫,使当时的中国军队成为世界上最怪异的“辫子军”,让世人耻笑不已。

小站练兵,使清军的这支新军已经完全摒弃了兵勇旧制和刀矛弓箭,全部用西式枪炮武装起来,只保留了军官的腰刀,并变成了仅仅是指挥刀的仪仗功能。

这时的操典阵法,也完全摒弃了旧式冷兵器时代的“雁门阵”、“八卦阵”等布阵法旧习,有了测绘、也有了与今天军队大同小异的战前部署,比如,已经有了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队、野战医院、预备队、甚至军乐队的编制制度。

小站新军不但在训练、战术等方面有全新改变,而且还重在思想文化方面陶冶锤炼将士,在军事变革上呈现前所未有的风貌。

但这被洋枪、洋炮、洋式军服武装起来的新式清军,还是八旗招展,还是帅字旗当头,让今天熟悉现代军队样式的我们回望他们,甚觉得有些怪异。

但,应当承认,小站练兵,实现了中国军人从古代走向近现代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正像有专家总结的那样,这个转折,实现了十大“第一次”:

1. 第一次规范设置步、骑、炮、工、辎重等陆军主要兵种,全部编制装备近代火器新式作战装备,组成中国多兵种合成的近代陆军。

2. 第一次仿效西方现代军队,形成军、师(镇)、旅(协)、团(标)、营、连(队)、排、班(棚)的编制,建立规范的随军医院和使用近代通信手段的专业分队,并全部配备新式通讯与观测装备、辎重车等。

3. 第一次按照西方近代军队模式制订训练大纲,并以西式律令操法训练部队,结合中国古代练兵与管理经验制订出各类军法军规。

4. 第一次参照近代欧洲国家的陆军征兵标准,制订士兵招募制度,鼓励有文化者从军,促使中国军队成分发生变化。

5. 第一次设立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等正规参谋机构、军法执行机构和训练监督机构,提高军队指挥与管理效率。

6. 第一次设立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等较为完善的近代后勤保障机构,提高部队军事行动的保障能力。

7. 第一次废除跪拜等旧式封建礼仪,组建正规军乐队,以文明军事礼仪规范官兵的日常行为。

8. 第一次创办各类军事学堂、学兵营、训练队等一系列学科健全、管理规范的军事教育机构、派遣军事留学生出国深造,并委任毕业生或留学生担任部队各级军官。

9. 第一次仿照西方陆军军制,在中国军队中实行正规的近代军衔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陆军的正规化建设。

10. 第一次按照近代陆军单兵作战的要求,淘汰笨重的旧式军服,采用西式军服制式,使新军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从纯军事角度讲,这种从刀矛弓箭的兵勇旧制,到近代军队的转变,袁世凯是有着重要贡献的,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陆军的“开山鼻祖”。

在历史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条条军规、军纪、学制、条例、甚至军歌,都有着袁世凯当年大胆的效仿和创新。有意思的是,他编的“皇帝练兵歌”,其曲调竟然就是今天解放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调!这简单7个音符的排列组合,竟也是一种历史传承的基因密码?

参观小站练兵园,就如跨进了一段历史的现场,感受到的是一种变革和传承。从小站练兵,竟然走出了四个民国总统、六位民国总理和陆军总长,并成就了近代中国最大的军事政治集团。

从小站走出的是中国承前启后的军人,也是一个释放了祸国殃民的军阀混乱的魔瓶。而袁世凯本人只有在这里,成了一个于历史有功、也是一个历史恶棍的双重的标志。

历史在前进。代替湘军淮军集团兴起的袁世凯集团还是覆灭了,接着不可一世的蒋介石集团也跟着覆灭了。中国人百年屈辱和振兵图强的历史,从“器不如人、制不如人、思想文化不如人”的探索和失败,到找到并掀起“唤醒民众、动员民众、组织起来”的革命大潮,一支本质上与传统旧军队完全不同的信仰之旅、人民军队,终于横空出世。他们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以28年的艰苦卓绝、浴血奋战,迎来了天安门广场的28响礼炮,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的道路。

但不论怎样,今天回首看百年,天津小站这座气势恢弘的练兵园,再现的是中国军人从古代迈向近现代的一段痛苦的嬗变史。

请随着我们的镜头,欣赏一下这个不可多得的历史现场,看看中国军人是如何在这里出发,从古代走向近现代的吧:

在百年前小站练兵营房区,我们卖妻军人的步伐,阔步行走。

天津“小站”,是中国陆军由古代兵勇刀矛向近代军衔制热兵器军队过渡的历史现场。

练兵场由高大城墙围就的,城墙内是长廊式博物馆。

小站练兵园的这座“兵”字碑,很有创意。

气势恢弘的练兵园,再现的是中国军人从古代迈向近现代的一段痛苦的嬗变史。

“讲武堂”,是北洋新建陆军的随军学校。

小站练兵园城墙上的八旗旗帜,让我想起鲁迅“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诗句。

从这里,走出中国第一代的近现代军队人才,大多成了各路军阀和大帅。

走下城来,“潜入”城墙“腹腔”内,开始了天津小站练兵史的探访。

走过长廊像是穿越时光隧道,发辫刀矛的屈辱和怪异的大沿帽下垂辫,迎面扑来。

着顶戴花翎的“军门”们,正在商议排兵布阵。

盔甲兜鍪、弓箭大刀,曾是中国军人千年来的装备。

号衣加抬枪、洋枪,是中国军人嬗变的开始。

高级军官大沿帽上还缀着不同颜色和质地的“顶戴”珠,只不过没“花翎”。

小站练兵时期袁宫保的大帅制服,很是花哨、精致。

现代军帽下的垂辫,让当时的中国军队成为世界上最怪异的辫子军,让世人耻笑。

洋枪洋炮洋服武装的军队,还是八旗招展,帅旗当头,让今天的我们回望,甚觉滑稽。

小站练兵、扩军招兵,是要考力力量、看身高的,正兵的月饷竟与当时六品地方官相同。

从小站走出的北洋清军炮兵。

小站练兵随营“讲武堂”学兵宿舍。

看,北洋清军的统领袁世凯出行的架势,还是放弃不了千年的抬轿。

小站练兵调教出来的北洋清军仪仗兵。

龙旗先导的新式北洋陆军的旗阵,步入检阅场。

北洋清军的西式军乐队。

编练新兵。

小站练兵成果展现——列队接受朝廷大员视察和检阅。

这时的操典阵法,完全摒弃了旧式冷兵器时代“雁门阵”、“八卦阵”等布阵法旧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庭,袁世凯施窃国阴谋篡做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又想当皇帝。

小站走出了中国承前启后的军人,也是一个释放了祸国殃民的军阀混乱的魔瓶。

剪掉发辫的北洋军阀的军乐队。

操练继续,灾难继续……

北洋军阀的重机枪操练。

北洋军阀的炮兵实弹演练。

陈列在小站的北洋新军枪炮,似乎在诉说百年。

清末新军的身前后世……

天津小站,一部中国人百年屈辱和振兵图强的历史,一座著名的历史地标。

在百年前小站练兵营房区,我们迈着军人的步伐,阔步行走。

小站练兵园外广场上的兵碑,有镂空的兵形象,别具一格!

回望小站,这里,可以说是中国军队崛起的“原点”。

张联棻:袁世凯小站练兵与北洋六镇

北洋军是我国最早的新式陆军,同时也是以后袁世凯赖以窃国称帝和北洋军阀夺取政权、进行内战的资本,关系我国近代 历史 ,非常重要。我早年曾在北洋军服务,了解一些北洋军的情况,但很不全面,现将我和姜文熙老先生 (字体仁,上海人,马厂练兵时曾任军医总办) 共同回忆的北洋军最初建立时的情况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袁世凯的出身

在叙述北洋军建立的 历史 前,首先介绍一下当时主持建军人袁世凯的出身简历。

袁世凯是河南省项城县人。他叔祖袁甲三 (字午桥,河南人,晚清重臣,因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而得到清廷嘉奖) ,是前清的漕运总督;伯父袁宝绪,是前清的天津海关道。他父亲袁宝庆,是前清的江南道员。袁世凯以世家子弟应试陈州,考列了前十名,不幸被主试官摈出。袁世凯气愤已极,另找门路,向亲戚刘延年凑集路费,投奔到天津他伯父袁宝绪那里,并通过他伯父的关系,谒见了直隶总督李鸿章 (字渐甫、子黻,安徽人,晚清重臣,淮军及北洋水师创始人与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 。李鸿章看他一表人才,大加赏识,正想重用他,认为他的功名前途将远远超过袁保绪之上。袁保绪以袁世凯年纪很轻,又刚从家里出来,恐怕误事,不让李鸿章派他事情,袁世凯在天津文不能成,又想就武,因此去到朝鲜,找他世交前辈驻朝鲜军事总统吴长庆 (字筱轩,安徽人,淮军将领) 。吴长庆以袁世凯青年有为,劝他入幕,随名流张謇 (字季直,江苏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和周家禄 (字彦升,江苏人,清末优贡,中国近代诗人,文史学家) 从业学习,袁世凯就留下入幕了。

袁世凯想到自己没有科名,前途希望很小,就求助于他伯父的好友周馥 (字玉山,安徽人,淮军重要成员,洋务运动后期实际上的操盘手) ,由周馥出钱替他捐个同知的官衔,在吴长庆那里担任了营务处 (负责军营行政) 的职位,随吴长庆驻在朝鲜。

袁世凯在朝鲜奉令领兵查衔,遇到违犯军纪的官兵,毫不留情,按军法执行,因此,他很得吴长庆的信任。

朝鲜东学党之乱起 (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驻朝鲜商务委员陈某遇险,由一人持枪护送出来,此人即唐绍仪。袁世凯与唐绍仪 (字少川,广东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相识后,互相爱慕,两人感情极为融洽,结为盟友,彼此帮助,共求上进。后来袁世凯接任驻朝鲜商务委员,以唐绍仪任帮办。

甲午年间,中日战争爆发,袁世凯电请李鸿章派兵入朝鲜,由唐绍仪代理驻朝鲜的商务委员。袁世凯亲回京师,面报军情。

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退居北京贤良寺,袁世凯也没有回朝鲜去,而是在北京闲住下来,因为听说日本人有害他的消息。

袁世凯虽在北京闲住,但并不甘寂寞,他经常外出活动,接近名流,曾拜那是权要庆亲王奕劻 (晚清宗室重臣,铁帽子王) 为师,又经翰林张孝谦的介绍,得识康有为 (字广厦,广东人,晚清改良派代表人物) 。

袁世凯在北京活动的结果,弄到了一个浙江温处道的官职,他正要走马上任时,忽被直隶总督王文韶 (字夔石,浙江人,晚清重臣) 留下。因此,袁世凯没有到浙江就任,而是在小站主持练兵,所练之兵便是北洋军的前身——新建陆军。

小站练兵

袁世凯奉令在小站练兵后,即在小站新农镇(原为旧淮军周武壮部屯田之地)成立新建陆军总部。

总部下设有:

其营制分左右两翼,左、右翼长两人。左翼步兵二营、炮兵一营;右翼步兵三营、骑兵一营,共七营。每营统带一人,帮带一人。步、骑每营四队,炮三队,每队队官一人;又工程一营,管带一人、帮带一人,每队队官一人。

此外,另设有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洋务局。

北洋六镇

袁世凯兼北洋大臣 (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 时,曾在北京设练兵处,编成六镇部队。因为天津条约规定在天津二十里以内驻兵不得超过三百人,所以只好在马厂练兵。他将旧军改编为巡警队和守路兵,并加以训练,以为维护天津市区及京榆铁路治安之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袁世凯由山东巡抚调升直隶总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袁世凯奏: “委武卫右军营务处候选道王英楷、王士珍等,分赴正定、大名、广平。赵州、深州、冀州各属,会同各该地方官按属均派精选壮丁六千人,分领训练,兵必合格,人必土著,按名注册,由地方官备案,以便稽考。” 成军后名曰“新练军”。五月又奏报北洋创练常备军情形,称:“现已挑选各属壮丁为常备兵。拟先创练常备军一镇,计步队十二营、炮队二营、马队四营、工程一营、辎重一营。俟饷项稍裕,再添练两镇四协,共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人。”

此项常备军(即新练军)在保定东关外训练,分左右两翼,各设翼长一人。每翼步队六营,共十二营。又炮队二营、马队四营、工程一营、辎重一营。每营设营长一人。兹将各翼各营长官姓名列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袁世凯奏称:“现在省垣设军政司,其中区分三处,每处隶以各股,一曰兵备处,一曰参谋处,一曰教练处。军政司督办暂由臣兼摄。兵备处查有军机处记名留直补用道刘永庆,堪以委充总办。参谋处查有留直补用知府段祺瑞,堪委令总办。教练处查有分省补用知府冯国璋,堪以委令总办。其余亦皆人有专职,事有定程。”

以上三处总办,均系奏派。此外,又设有营务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

练兵处成立,北洋军政司改为督练公所,王士珍调督练公所总参议。光绪末年(1908年),王英楷、田文烈相继为总参谋。其后,各省均设督练公所(督练公所的参议尚有唐在礼、金榜平、袁克定等人,已记忆不全)。

北洋六镇系先后改编成立的,兹将成立经过及官长姓名烈下:

第一镇(近畿陆军),驻北京一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上谕:“现在八旗挑选兵丁,着先派三千人交袁世凯认真训练。”袁世凯奏请派内阁中学士铁良 (字宝臣,穆尔察氏,清末宗社党主要成员之一,曾与袁世凯争夺北洋军权) 为京旗练兵翼长,又奏请将此项旗兵命名为“京旗常备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第一镇成立。

第二镇(直隶陆军,即新练军),驻直隶永平府暨附近山海关一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袁世凯奏:在正定各属,挑选土著壮丁八千人,分左右翼,各六营,又炮马队各三营,名新练军;左翼翼长王士珍,右翼翼长王英楷。是年五月,袁世凯奏:“按照新订营制饷章,创练常备军一镇,俟今秋明春,饷项稍裕,添练一镇,合一军,名为第二镇。”

第三镇(近畿陆军),驻保定府暨奉天锦州府一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调至奉天及长春、昌图一带,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开回北京。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月,陆军部奏:“陆军第三镇系于光绪年间,当局外中立之时仓促成军,无暇招募土著,因于直隶省外,在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招募。”

第四镇,驻天津府附近之马厂、小站一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袁世凯奏:“现将留京各营,改编陆军第四镇,分驻南苑一带,此军系抽调各镇营编成(如马队一营从第三镇调来)。”

第五镇(近畿陆军),即武卫右军先锋队,驻山东济南府及潍县一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袁世凯奏:查山东省现有各营,先分别裁调二十营,仿照武卫前左各军营制,拟练成新兵二十营。奉上谕:“此项军队,着即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练兵处奏:查山东有武卫右军先锋队二十营,系臣袁世凯抚东时编练,拟将该军抽六七成,照新章编练成镇,编成后,名为第五镇。

第六镇(新建陆军、由武卫右军、南洋自强军组成),驻京师宿卫宫门,并分扎南苑和海滨一带,后移驻保定。辛亥革命,吴禄贞率第十二协至石家庄,其十一协则编为二十一混成协,由李纯率领赴汉口作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练兵处奏:京畿一带,曾调有武卫军分扎巡防,并有该军千人宿卫宫禁。拟将该军调集南苑屯扎,并以南洋自强军两千数百人照新章并编一镇。袁世凯奏:查江南自强军马步炮队共十一营,自调防畿辅,经练兵处于上年十二月间奏准该军二千数百人,又以武卫右军七千余人,改编北洋六镇,已于三十一年二月初一日编定,编成后,名为第六镇。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是怎么回事?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

其新建陆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并称为"北洋三军"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袁世凯任山东总督,远离主战场,避免了当炮灰;更重要的是袁世凯懂得保存实力的重要性,他对朝廷军令阳奉阴违,不仅派军赴京一步三停,而且动辄以山东危急为借口拒不出兵,他不但不遵号令对抗洋人,反而大肆镇压义和团,并借此换得山东平安,博得洋人赏识,为其以后收拾晚清残局换得了国际支持

在袁世凯保存了实力的同时,聂部、董部都遭重创,袁世凯从此成为了清廷的首席武官,地位举足轻重

小站练兵: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所率淮军屯防于小站一带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淮军全军覆没,清廷在小站收拾残部,聘用德国教练,编练定武军

后定武军改由袁世凯统带,他趁机增募兵力,起用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分任各营统带、各处总办及各营哨官,同时制定了新的营制、饷章和操典,以及步队、马队、炮队的随营学堂和德文学堂

小站练兵开始了中国从传统军事制度向近代军事制度的转变,也为北洋军阀形成奠定了基础

小站练兵,群英汇聚,袁世凯到底是如何起家

袁世凯从朝鲜回国之后,1894年甲午战争就爆发了,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清廷高层为究竞作战到底还是议和发生了分歧。1895年,袁世凯向朝廷提交了一份的报告,报告以自己几年来在军中所见为基础,详实地记录了清军纪律涣散、装备落后、军官怠职等现象,论述清军与刚刚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相比实力悬殊,根据袁世凯的推断,如果不早日与日本议和,天津、北京都将有失守的可能。

这份报告着实令沉醉于天朝大国美梦中的慈禧和光绪震惊。为了尽早结束战事,1895年3月,朝廷派李鸿章等人前往日本进行谈判,日本倚仗美国的支持对李鸿章一行施压,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在朝鲜的利益得到承认,辽东半岛、台湾的割让以及巨额的赔款,使清朝多数知识分子瞬间觉醒,他们意识到中国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大时代,纷纷登上政治舞台,寻求救国良方。针对清军战斗力低下的现状,以袁世凯、徐世昌为代表的开明官僚开始呼吁朝廷整顿军队,兴练新军。

当时,朝廷当中不少大臣都早已感到军队的日益腐朽,清军军制处于想改而不知如何改的尴尬境地,甲午一战之后,清廷终于痛下决心,下令对军队进行改革。袁世凯出身行伍,对清军弊病了如指掌。他接连上书督办军务处程文里、军机大臣李鸿藻、总理大臣荣禄等人,呼吁效法西方军制,对清军进行彻底、深入的改革。他撰写《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路军营制饷章》、《募定洋员合同》等具体计划,得到了军务处的认可。这样一来,朝廷上下无不赞同由袁世凯负责兴练新军的职务。几天后,袁世凯得到光绪帝的召见。这年年底,他来到天津小站,迈开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袁世凯自幼酷爱兵法,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多,他开始留意西方的治军方法,在对西洋兵法及军制的了解程度上,袁世凯远在胡锡菜之上,如果让他来仿效西法练兵,自然事半功倍。到达天津之后,袁世凯接手了胡锡菜的定武军,并将军队迁到小站。袁世凯初到小站的时候,是他最为意气风发的阶段。这时候,袁世凯刚刚三十六岁,他在朝鲜平定战乱,小试了牛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更坚定了他整顿军队、洋法练兵的信念。

袁世凯是近代中国提出对军队进行全面改革的第一人,尽管在后人对他的评价中,不少人认为他军事才华一般,但如果横向比较,在对外国军队、军制的研究上,袁世凯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人,从袁世凯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新建陆军兵略录存》等著作就可以看出。在这些著作中,袁世凯不仅对德国的军制有详细的阐述,还对日本的军队建设颇有研究。小站练兵时期,袁世凯还曾翻译过不少外国兵法著作,在徐世昌等人的协助下,袁世凯完成了新建陆军的军队编制、军队管理、军衔制度、军饷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

清朝末年,清军内部已经非常腐败,克扣军饷成了军队中见怪不怪的事,普通士兵拿到的军饷只够自己活命,因此每到大敌当前,士兵宁可临阵脱逃也不愿奋勇杀敌,这就直接导致军队几无战斗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士兵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袁世凯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招募新军。为了招募战斗力更强的新兵,袁世凯将新建陆军的军饷大幅提高,仅普通士兵每月就能领到白银四两五钱,新军统带(相当于营长)每月可支银两达到四百两。每月发放军饷时,袁世凯都要亲自到场监督,防止军官从中克扣。

除了重金买马,袁世凯还启用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军官,并在军队中设立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根据当时英国人贝思福的记载,新建路军年轻力壮,身材适中,操法灵熟,步伐整齐,新的制式,新的装备,新的军装,整个新建路军在袁世凯的操练下焕然一新。这样一来,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来到天津投奔袁世凯,甚至一些读书人也觉得从军是一个好的出路,纷纷加入新军。慢慢地,袁世凯身边集结了大量杰出青年,其中有名的有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曹银、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唐绍仪、张勋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民国时期数一数二的人物,北洋系的最早势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作者头像
xidian创始人
上一篇:小天才怎么加好友(小天才手表和手机怎么加好友)
下一篇:小麻糖(怎样炸小麻糖)
网站地图